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由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禽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 avium)是由沙门菌属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成员所引起禽类的一大群急性或慢性疾病,二者均为养禽业防治困难的常见疾病。喹诺酮类药物作为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菌药物之一,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细菌对其耐药性越来越强,这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群体的分离株基础上,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禽源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对1-4代10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初步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1.禽源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分析从我国部分省(市)临诊上典型的大肠杆菌病或沙门菌病的病、死家禽中分离到大肠杆菌361株,沙门菌224株。选取1-4代10种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同时使用药敏纸片法和微量稀释法两种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起禽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部分抗生素耐药性已经较强,近二十年来,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大部分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都提高了两倍以上,除加替沙星(22.44%)外,对其余9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超过60%。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在O1、O2、O18和O78四个禽源大肠杆菌常见血清型分离株中,O78血清型分离株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50%,O18血清型分离株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50%,O1、O2血清型分离株仅对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50%,但其差异不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其余23种非优势血清型菌株的耐药性也较强,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都超过了50%。结果提示我们,不管什么血清型、怎样致病能力的大肠杆菌,都可获得比较平等的耐药性机会,这使得耐药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更加严重和复杂。沙门菌对绝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性。1993~1999年分离到的沙门菌对10种喹诺酮类抗生素都敏感,2000年以后我们开始分离到对萘啶酸等药物耐药的菌株,且仅对萘啶酸保持较高的耐药率(83.74%),对依诺沙星、罗美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都低于10%,所有沙门菌分离株对加替沙星除一株中敏外,其余全部敏感。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耐药性总体趋势保持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性逐步增强,但沙门菌对绝大多数抗生素的敏感性都超过大肠杆菌。2000年后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依诺沙星、罗美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是沙门菌的4倍以上。2.禽源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过去普遍认为主要起因于染色体基因突变(靶位改变、主动外排和膜孔蛋白缺失),而不存在水平传播的可转移基因。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包括qnr、qepA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的变异基因aac(6’)-ib-cr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这五种耐药基因均位于质粒上,使得喹诺酮耐药性在人兽共患病原菌问的迅速扩散成为可能,更加严重威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根据文献和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5对引物,分别扩增五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应用该方法对361株禽源大肠杆菌和224株禽源沙门菌进行分析。PCR检测结果显示,从361株禽源大肠杆菌中共检测到aac(6’)-ib-cr阳性菌株9株,qnrB阳性菌株1株,qepA阳性菌株3株,分别占细菌总数的2.5%,0.3%和0.8%。224株沙门菌均未检测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接合试验结果表明,耐药质粒转移前后细菌对10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均有所改变。与受体菌J53aziR相比,结合子的耐药性提高了2-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