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按照中国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干预模式;以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为指标,通过现场调查,对现有干预模式进行评价,以期提高流动人群艾滋病干预措施的效能。方法:①社区模型建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和中国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提出的模式理论及框架,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干预模式。模式核心是针对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特点,开展持续干预实践;目标是促进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提高以及高危行为的转变。②干预模式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首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6-2010年间,干预覆盖地区流动人口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知识态度行为及HIV感染等情况及变化趋势;进一步通过定性研究,对流动人口代表、项目管理人员、干预实施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掌握流动人口的知识、态度、行为等特征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干预模型实施的主要经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重庆市九龙坡区流动人口以建筑工人、服务业、雇佣劳动力、个体为主,由于其数量庞大、文化程度低、艾滋病知识缺乏、高危性行为、缺乏管理部门等因素,给艾滋病防治带来巨大的困难;2.在区内5个流动人口聚集的街镇,建立完善了一套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锻炼出一批200余人的基层防艾队伍,将流动人口分为四种亚型,由指定部门或单位结合日常监管开展近1500次干预活动,根据现场经验,总结出各种不同亚型流动人口的干预重点和环节;3.定量调查发现长期接受干预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2006年的37.7%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67.3%,歧视态度得以转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定性研究也显示这一模式受到流动人口的欢迎,实施内容和任务不但以需求为导向深入社区,还分流了卫生部门的工作量,具有可操作性。4.在知晓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艾滋病危险行为改变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是:流动人口商业性行为比例有下降趋势,但相关行为受个体心理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很大,容易激发;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在25%-49%之间波动;不规范性病求医现象且仍存在。结论:1.由于其个体和群体特征,流动人口的防艾工作难度很大。九龙坡区建立了以政府主导、深入社区、分类管理的流动人口综合干预模式,在针对不同类型流动人口干预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充分发挥了卫生管理技术力量在综合干预中的支持、督导、培训、评估等管理职能;2.干预模式对流动人群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今后将扩大地区干预覆盖面,加强社会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支持,并针对心理、行为的深入干预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