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堂会演剧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特有的现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堂会演剧在中国戏曲演出史上长期与其他剧场、戏园等演出形式并存,是明清以来较为盛行的一种民俗性演出活动。堂会演剧对象具有一定的特定性,主要由办堂会的本家和邀请的宾客组成,而演出的场所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既可以在私家厅宅,也可以在会馆饭庄等公共场合,演出场所的不同主要由办堂会的性质、目的及办堂会的本家经济实力等因素决定。清末民初是堂会演剧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明代以来形成的堂会演剧传统在清末民初这个特殊阶段发展到鼎盛时期。一方面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观众群体的变化,出于娱乐或者政治的目的,新军阀官僚群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堂会演出市场繁荣,另一方面京剧的形成取代了昆曲曾经在戏曲演出中的霸主地位,而清末票友的出现无疑也对京剧在堂会演出地位的巩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无论是那种内容或者形式及场合的堂会演剧,其中的民俗礼仪内涵却是不容忽视的。堂会本身就是民俗活动的一项内容,其演出过程中的俗规、定制更是体现了丰富的民俗礼仪意义。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的交融,使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具有其独特之处。清末民初时期的北京堂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达到了鼎盛的局面。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堂会演剧历史追溯,最早出现的堂会形式可以追溯到汉代宴乐的百戏表演,明末以前,官绅富户的集宴上皆以戏曲演出为娱,明末,堂会演剧蔚然成风,昆曲成为了堂会中主要剧种,同时也奠定了昆曲剧坛霸主的地位。虽然在朝代更迭的清初出现短暂的停歇,但清末京剧的形成使堂会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了新的鼎盛。第二章描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征及戏曲生存环境,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戏曲也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折射和反映,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其中,观众阶层的不同对举办堂会的内容和目的有着直接影响。第三章对演出形态的总结,基本展示了这个时期北京堂会演出的情形,包括演出的各种场所及对演出的程式性过程做了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