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遂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为中国的传统有毒中药,具有泻水逐饮、破积通便、消肿散结的功效。甘遂化学成分复杂,其中大环二萜类成分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针对甘遂中存在的大环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同分异构体多,含量低的特点,本文首先应用超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对甘遂乙酸乙酯部位的大环二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正离子ESI-CID-MSn模式详细阐述了25个对照品的裂解规律。对于大环二萜类多级质谱裂解最主要的特点是酰基取代基以有机酸的形式从母核中断裂,断裂顺序和取代基位置密切相关:对于假白榄酮类,5-/7-位取代先于15-/3-位取代先于8-/9-位,对于巨大戟二萜类13-位先于3-/5-位先于20-位取代。色谱保留行为和母核加合离子形式可以帮助鉴定假白榄酮二萜及巨大戟二萜这两个亚型。在此基础上,一种基于中性丢失和提取离子模式的谱构分析新策略用以快速鉴定甘遂中大环二萜类成分,总计鉴定了264个大环二萜类成分(包括64个假白榄酮二萜和200个巨大戟二萜)。其中巨大戟二萜类有34种取代基类型(15种为新的),假白榄酮二萜17种骨架(14种为新的),这一结果为研究甘遂的物质基础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甘遂的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文采用UPLC-ESI-QTOF-MSE的技术平台阐述甘遂的毒性机制,按照25g/kg剂量给予Wistar大鼠甘遂乙酸乙酯部位,收集大鼠血浆及不同的肠道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结果表明大鼠的腹泻引起了肠道内容物及血浆标志物水平的极大改变,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苯酚硫酸等标志物改变极为显著,这几个生物标志物作为尿毒症的生物标志物第一次在甘遂毒性研究中被报道,合成这些标志物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只在结肠和直肠被发现,推测这些在结肠产生的尿毒症标志物是甘遂急性毒性的产生原因。同时,三种常见的甘遂炮制品同原药材采用相同的给药形式进行比较发现,三种炮制方法都显著降低了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水平,这些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甘遂的毒性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