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诗歌,广义上讲,指的是所有与道教有关的诗歌,狭义上讲,指的是道教典籍中所收集的诗歌。中国道教的产生由来已久,从先秦的方仙之道到汉代早期道教的产生,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过程,这应该算作是道教的准备时期。这是一个以五言诗的兴盛为代表的时期,道教典籍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开始逐渐被运用到了道教文献典籍的创作之中,比如《周易参同契》中大量的五言炼丹诗、《太平经》中的一些七言诗句和《穆天子传》、《列仙传》中的一些诗歌形式。然而这一时期的道教还只是处于其早期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道教诗歌,就其艺术手法来说还相对幼稚、粗糙,带有浓厚的早期民间道教的色彩。
魏晋是中国道教由萌芽到逐步成型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原本属于民间的道教在上层知识分子的改造后逐渐士族化、上层化,其在道教诗歌领域的表现就是道教诗歌的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成熟。《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早期的经典之一,其形式上完全由七言诗句写成,艺术手法上在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的韵律、隐喻等的同时又对其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大洞真经》是上清派的另一部经典,主要由四言、五言和七言的咒语诗组成,其思想上主要融入上清派“存思”、“存神”的理论,艺术上已经开始对景物进行精致的刻画,颇有后世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成为了南朝工笔画山水诗的滥觞。《西升经》大约作于西晋年间,其诗歌以五言为主,内容主要是将《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深化。《老子化胡经》最后成书大约在北魏时期,创作者主要以下层道士为主,内容大多是宣扬老子西去化胡的理论,思想上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冲突,其诗歌艺术手法上相对粗糙,崇道抑佛思想严重,既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又有着北朝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下诗歌崇尚简单、质朴的特点。
道教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在南朝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陆修静和陶弘景先后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革,陆修静将“炼神”的理论引入到了灵宝派的诗歌创作观念中,并通过对于道教斋仪的改造和发展大大丰富了道教诗歌的体裁的表现形式。而陶弘景在继承陆修静“炼神”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炼形”、“形神兼修”,并贯彻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其创立的上清派茅山宗,在道教诗歌的艺术手法和实际创作上都具有了极高的水平,如其创作的《真诰》、《周氏冥通记》等作品,代表着魏晋南北朝道教诗歌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