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俱舍论》将有部极繁琐的思想巧妙地加以整理归纳后,摄为八品。这八品表明了世亲菩萨对有部学说重新组织而成的体系,那就是以四谛为中心。“阿毗”汉译为“对”,“达摩”含义为“法”,“俱舍”汉译为“藏”,《阿毗达摩俱舍论》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对法”是超世俗无漏智慧的另外一个名字。“对”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向涅槃,是指以因对果而言,即此无漏慧能对向涅槃之果;二是对观四谛,是指以心对境而论,即此无漏慧能对观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也有二种法:一是胜义法——涅槃,二是法相法——四圣谛。从《俱舍论》本身的思想来看,只有此“能对”的无漏净慧才是真正的对法,涅槃和四圣谛不能算是对法,因此法宝法师只承认有四种对法。如《俱舍论颂》中所说,一是自性对法,指的是无漏净慧;二是随行对法,指的是此无漏慧相应心、心所等二十八个法;三是方便对法,指的是有漏的生得、闻、思、修四慧;四是资粮对法,指的是《发智》、《六足》等阐发“对法”义理的诸论。而不承认境界对法——四谛,和果对法——涅槃。以上所说“自性对法”和“随行对法”属于胜义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法;“方便对法”和“资粮对法”属于世俗对法,是胜义对法的基础。只有通过世俗对法的熏习,才能生起胜义对法。“藏”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包含的意思,《俱舍》中包含了《发智论》、《六足论》等小乘论典中所阐发的对法义理。实际上,《俱舍》是对这些论的总结归纳和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包含了各种对法理论的宝库,所以称为“藏”。二是所依的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俱舍》所阐述的内容也不是另从他处而来,而是依靠《大毗婆沙》、《发智》、《六足》等论所说构建起来的,如世亲菩萨所说:“迦湿弥罗义理成,我多依此释对法。”本文以《俱舍论》的两种题材,《界品》和《跟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第二品分别跟以及无漏为主要讲述的三品,即《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世是苦果,业是苦因,烦恼是苦缘。就以此为根据,对‘识观还灭’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和研究。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总体论述了“识”文化,对“识”一词的内涵、性质、定义、功能从音、意、场、分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心法即一识、六识、八识、九识。其中系统地论述了四大古印度佛教哲学派系和三乘对欲界“识”的深浅之说,并深刻地论述了欲界范畴的地狱、恶鬼、畜生、人以及六欲天的“识”的深浅之说,并重点论述了“五官识”和“第六意识”的的深浅之说。第二章以《俱舍论》为依据,主要论述有业所感之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识观还灭,其中重点论述了人的识观还灭,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第三章根据识观还灭而阐述了人格品德及思想行为修养的观想。首先,因业报因缘,无法从死亡无常的规律逃脱出来,生者必有死、死者必有生。死后未修成道果而堕入轮回中。业报因缘的深刻探寻是极其重要的。识观还灭的规律对业报的因缘,生死轮回的认知起了辅佐作用。其次,在憎恨的地上播下慈悲的种子,追求慈悲智慧的人生。寻求坚毅精进的暂且人生。最终,一心求解脱直达无上遍知佛地顶峰。最后,识观还灭的规律对实现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求取利乐,舍去一切困苦的经典中截取精辟为实现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贡献。佛教的理论始终为轮回不灭为止而立足,为世界和平及发展其积极作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