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性质,历来是引人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的性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起源,二是企业的规模(边界)。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性质的解释,是对现代工商企业组织总体而言的,并不具体划分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但是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毕竟是不同的,二者的功能不同,内在规定性不同,演进轨迹也是不同的,现代流通组织在世界500强中的突出表现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流通组织的演进,分析流通组织的起源、发展,从中发掘流通组织的性质,探索流通组织的演进趋势,就成为一个必要的课题。 纵观以往的经济学理论,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唯物辩证法是其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方法,同样也是其研究流通组织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可以具体化为系统方法与发展方法。在严密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对流通组织理论的考察并不是单纯建立在对流通组织的分析上,而是把生产组织和流通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动态结合中来展开分析,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系统与发展中来研究流通组织。马克思认为,流通组织作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组织,其任务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与剩余价值,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分工的结果。在实际的运行中,流通组织得到的商业利润是生产组织中的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处于生产组织与消费者沟通桥梁的流通组织,其组织规模并不是无限扩大的,流通组织必然要受到生产条件与消费条件的限制,生产组织、流通组织、消费者应处于一个协调的有机体内,否则就会有危机的可能性。相比较而言,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并没有关于流通组织性质的专门研究,无论主流理论还是非主流理论都没有对流通组织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流通组织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组织的研究中。在零零散散的研究中,尽管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个体到系统、从同质到异质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不同的学派都各自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视角,但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商榷。因而研究流通组织的演进,发掘流通组织的性质,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并结合现代流通组织的具体实践来展开分析。 研究流通组织的演进,首先必须对流通组织的内在规定性进行界定,因为只有对此进行了明确界定,才能与生产组织相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流通组织的演进展开分析。流通组织作为专门以商品流通活动为业的企业组织,它通过自身的商品买卖活动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从而实现商品流通职能。在执行流通职能的过程中,速度的经济性与空间的拓展成为流通组织存在的两个必要维度,因而流通组织是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统一体,时间与空间的矛盾在时间不断消灭空间的过程中,使时间与空间的载体——流通组织也在发生着不断地演进,因此流通组织的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统一过程也就是流通组织的演进过程,时间消灭空间,现有空间不断被消灭,而新的空间又不断产生,现有空间与新的空间时间上继起,格局上完全不同,新的空间是流通组织新的竞争力量主导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时间是由技术决定的,空间是由市场规模决定的,而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规模的不断拓展显然是分工的结果,从而分工就成为分析促进技术进步与市场规模拓展,并进而推动流通组织演进的有力工具。在一个组织内部,分工不仅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而且使技术不断变迁,在组织内部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变迁——行业分工、地区分工——整个社会分工体系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一个在更高技术水平上的分工网络;分工不仅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还能够扩展市场规模,分工与市场规模互动演进,通过分工——市场的自我循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在分工而导致的技术进步与市场规模拓展共同推动流通组织演进的分析框架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流通组织的演进进行历史剖析后可以看到,流通组织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商品流通并不表示流通组织的存在,与简单商品流通相对应的是家庭组织,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拓展,家庭组织逐渐演进到企业组织。在家庭组织向企业组织演进的过程中,包买商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包买商是流通组织的雏形。随着技术与市场规模的变化,流通组织逐渐形成,流通组织是随着生产组织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在单件制生产方式下,流通组织一般比较落后,与生产组织是分离的。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使流通组织的企业管理形式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深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始在流通组织中应用。在福特制生产方式下,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一体化为一个大型企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前向、后向一体化的大企业采用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劳动的异化相当严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使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的流通组织不断向更高的方式发展,精益流通与敏捷流通成为流通组织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新的表现。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流通组织越来越灵捷,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是垂直分离的,是一种动态联盟,这种动态联盟使组织结构层次减少,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动态联盟中,雇佣劳动本身的特点依然存在。 从流通组织的起源到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的流通组织的演进历程中,可以发现流通组织的演进并不是个单一的自我发展过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中,它与生产组织的演进始终相伴随,技术进步是流通组织演进的内在驱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组织演进的外在驱动力。因此,分工是流通组织演进的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尽管有人认为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存在“分工陷阱”,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分工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失去作用,而且在新的竞争条件下进一步深化了,模块化就是分工在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新的表现,分工将推动流通组织更深入地演进。那么,在分工的推动下,流通组织的规模会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呢?由于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的内在规定性不同,因而流通组织的规模与生产组织的规模也完全不同。流通组织完全可以根据市场规模进行“复制/粘贴”,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使流通组织的复制成为规模扩张的有效途径,沃尔玛就是一个靠单店复制来扩张并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成功典范。流通组织规模扩展的源泉来自技术与市场规模,同样,流通组织规模扩张的障碍也来自技术与市场规模,当技术与市场规模不能支持流通组织进行单店复制的时候,流通组织规模的最大边界也就确定了。在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的动态联盟形成虚拟组织,虚拟企业组织所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与传统的流通组织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保留了流通组织的实体功能而将实现这一功能的手段完全“虚拟化”了,这就使那些以生产组织为中心而聚集起来的虚拟组织,也具有了流通组织的特征。虚拟组织等网络组织的存在,使企业与市场在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推动下相互渗透、相互嵌入、相互融合,企业与市场的界限模糊了。 研究发达国家流通组织的演进,是为了发现流通组织的起源与发展,把握流通组织的性质,探索流通组织的演进趋势。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组织理论,而且可以为中国流通组织的演进提供一个借鉴的方向。目前,流通组织理论在中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理论上,人们对流通组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实践中,流通组织的市场化改革越来越到位。然而随着流通组织的全面开放,国外流通组织的大举进入,中国流通组织与国外流通组织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地区分布、物流配送等方面暴露了很多问题。因此,中国流通组织也应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彻底地改革,不断扩大流通组织的规模,提高流通组织的技术水平,加速进行市场创新,以及强化供应链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流通组织的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流通组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