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原产于中国,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目前已逐渐成为世界性蔬菜作物。据农业部统计,每年我国大白菜种植面积约267万公顷,占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的15%左右,可见大白菜对我国蔬菜供应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白菜黄萎病相继在北京、河北张家口、甘肃永登、云南通海等大白菜育种基地及规模化种植基地爆发,并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大白菜黄萎病已成为这些地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种植对大白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黄萎病抗病品种的选育现已成为大白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前期研究的结果已初步确定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引起大白菜黄萎病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明确病原菌类型,本研究利用18S rDNA I型内含子、线粒体SSU rDNA和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实验室保存的3个病原菌分离物进行了分子鉴定;并以4个对黄萎病具有明显抗性差异的大白菜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接种黄萎病菌后植株病症、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建立了大白菜黄萎病抗性的分子诊断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本实验室保存的BCHW10-2、BCHW8-35和BCHWJ-15三个黄萎病株分离物的18S rDNA I型内含子、线粒体SSU rDNA和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确认这3个病原菌分离物属于大丽轮枝菌,长孢类型(Verticillium dahliae var. longisporum).2.对黄萎病具有明显抗性差异的4个自交系接种病原菌后,进行病害症状观察,对叶片鲜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发现感病植株出现明显的矮化和叶片黄化现象;与清水处理的对照植株相比,抗病和易感病品种的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绿素含量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感病品种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抗病品种;利用碱性品红对接种后的叶片染色观察发现,抗病品种中,品红能够沿维管束对整个叶片进行染色;而对感病品种,品红不能沿维管束布满整个叶片,因此推测接种后感病品种维管束遭破坏程度比抗病品种严重。3.利用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设计合成了能对植株器官中的病原菌进行特异性扩增的引物HW1;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利用qRT-PCR对黄萎病具有明显抗性差异的4个自交系接种后不同时期、不同器官中黄萎病菌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植株根、茎、叶中病原菌含量与自交系的抗病性呈负相关。从而建立了大白菜黄萎病抗性的定性、定量分子诊断技术,为黄萎病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4.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分子诊断技术,对本课题组的大白菜、小白菜、芜菁共254份核心育种材料进行了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筛选,共筛选出88份高抗(HR)、109份抗病(R)及12份中抗(M)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