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鹤岗市小鹤立河水库及周边不同类型水域选择14个采样点,于2012年春、夏、秋三个季节共进行3次采样工作,对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类方法将14个采样点分类,得到不同水体类型;对不同季节的样点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各样点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并通过spss分析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的差异;利用典范对应分析对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合理化评价和生物指数评价对小鹤立河及周边水域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小鹤立河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性依据。 TWINSPAN分类结果把小鹤立河水库春、夏、秋各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水体分别划分为4、5、5种不同类型,组内各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条件相似性较高,组间相似性低,这种时空差异与小鹤立河的水文条件及季节变化相关。 群落结构特征:在小鹤立河水库14个断面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其中水生昆虫最多,46种,占63.13%;环节动物次之,17种,占23.29%;软体动物8种,占10.96%;甲壳动物2种,占2.74%,小鹤立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季节变化明显,春、夏、秋三季分别为55、73和64种。小鹤立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1059.1±203.73ind./m2,3#密度最大(2496±298.91 ind./m2),9#、12#密度最小(362.67±78.93ind./m2),密度的时间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全年平均生物量为3.77±1.95g/m2,最高为3#断面(6.78±1.67g/m2),最低为9#断面(1.03±0.39g/m2)。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 不同类型水域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密度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季节分布主要受温度的影响,空间分布主要受营养盐的控制。 多样性指数分布规律: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3.55±0.49,5#断面最高(4.27),7#断面最低(2.72);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Margalef指数均值为1.41±0.42,6#断面最高(2.22),7#最低(0.88);季节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BI指数均值为7.35±1.12,5#断面最高(7.68),11#最低(5.59);季节变化为秋季>春季>夏季;GI指数均值为(25.73±26.71)%,3#断面最高(85.40%),9#、14#最低(0%);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 不同类型水域之间多样性指数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在不同类型水体中差异都不显著(P>0.05),BI指数、GI指数在不同类型水体中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对小鹤立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春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有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总磷、总氮、电导率和水深;夏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为总氮、溶解氧和水温;秋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因子包括水温、电导率、总氮、溶解氧和水深。综上所述,总氮、水温、水深、溶解氧和电导率是影响小鹤立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和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小鹤立河水库水质理化评价与生物学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水质理化评价结果表明,除6#、7#断面为Ⅳ类水体,其余各样点均为Ⅲ类水体。小鹤立河水库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5#、6#为轻污染,3#、14#为中-重度污染,其余各点均为中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