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QTL的验证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珍汕97B/密阳46的4个F1单株,经单粒传建立了由859个F7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来源于其中一个单株的247个RIL应用于前期的QTL初步定位,其它单株的材料应用于筛选剩余杂合体(RHL,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HIF,heterogeneous inbred family),以开展QTL精细定位。经初步定位,发现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QTL对研究群体的产量形成具有重要遗传作用,故选用所属区间开展QTL精细定位。 经475个SSR标记检测,两亲本在65%的座位上呈单态。选取目标区间多态性标记8个和其它区间标记18个,从612个RIL中筛选出5个在目标区间呈杂合、在其它区间呈纯合的单株,进而增加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多态性标记17个、其它区间的多态性标记58个,检测5个中选单株。按Gramene上公布的标记间遗传距离计,单株1-173在和4-119在第6染色体短臂约30cM区间呈杂合,并分别在另外3个较小的区间中呈杂合,而1-43、1-155和1-102仅分别在第6染色体短臂RM6917-RM402中约10cM的区间中杂合。利用1-43、1-155和1-102单株自交加代,获得CH6-3、CH6-4、CH6-5三个F2:3群体。应用这3个群体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控制开展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在3套群体的分离区间内都定位到控制产量性状的QTL,但每套群体检测到的控制具体性状的基因不尽一致。利用完整群体,在CH6-3中定位到控制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QTL;在CH6-4种检测到控制每株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QTL各1个;在CH6-5中定位到3个QTL,分别控制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交换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和完整群体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定位的QTL的LOD值降低,贡献率升高。 2.通过三套群体定位结果的比较,在遗传上证明了RM6917-RM402间存在着控制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基因,并进一步利用CH6-3群体分离区间内发生交换的株系,通过染色体上跨叠的片段,将这些基因最终定位在RM6119-RM276之间约1.8Mb的物理范围内。 此外,在利用RHL衍生群体研究产量性状的遗传控制时,发现群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偏态现象,暗示在我们构建群体的分离区间中存在控制配子致死性的基因。通过筛选出分离区间内存在杂合基因型的单株,以及对其后代基因型的鉴定,考察每种基因型植株的数目与理论值的符合度,来确定致死基因的位置。利用这一方法,将配子致死基因定位在RM584-RM6119之间约1.02Mb的物理范围内。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了作者在硕士学习阶段参与国防“十五”攻关项目——地面自主机器人(Autonomous Land Vehicle,简称ALV)的研究成果,围绕视觉导航算法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重点研究了在机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是人体内一类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的重要代谢酶,代谢活化许多种药物、前致癌物、前毒物和致变剂。大约有60%的药物主要是由依赖CYP450s的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 高考改革背景下临夏地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7]GHB2651)成果  摘要: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个环境要素,更是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进行综合分析,因而也有利于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分析;综合;自然要素  临夏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
本论文以规模化蚯蚓生物反应器系统转化和利用有机废弃物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蚯蚓反应器转化有机废弃物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为主攻目标,通过实验室研究,微宇宙模拟和工程验证相
目的 探究影响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障碍的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病例中
采用三亲接合法尝试将发光酶基因luxAB向具有较强解钾能力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JK45菌株中转移,以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制备受体细胞,发现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转移频率最高,
结核病合并慢性肝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常困扰着感染和结核科医生,目前国内外缺乏共识或指南可供参考.为最大程度避免肝毒性发生和保证疗程完成并获得治愈,本文查
期刊
@@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在我国北方它能随季节的变化进行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即春夏以孤雌蚜进行无性生殖而大量繁殖,秋天产生性母,进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