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列斐伏尔晚期空间文化理论及其影响意义,其中列斐伏尔的晚期理论不仅包括“空间生产”研究,还包括其晚年诉诸于节奏分析的时间把握。其次,列斐伏尔的理论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人道主义关怀,本文也将关注列斐伏尔在其理论框架内达到“总体人”解放的路径和可能性。最后,立足于列斐伏尔思想理论的长远影响,在后现代理论视野中,关于“空间”的论述会有哪些重要的新发展,为当前社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思想资源,也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列斐伏尔空间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溯源,考察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回到事物本身”,还原其本来面目,从理论形态的视角,在解读《空间的生产》等文本的基础上,解析“空间生产”理论的理论逻辑和主体结构,追踪“空间生产”的内在演进:从自然空间到社会空间、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空间成为了一种生产资料,一个消费对象,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工具,它变成人被异化的场域,异化的抽象空间就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存在逻辑。其次本文从人类的生存哲学出发,从差异空间和节奏分析视角的身体微观层面探讨了列斐伏尔的空间革命理想。既然原本诗意的具象空间在异化的作用下沦陷为抽象空间,那么要改变同质化、碎片化、等级化的空间形态,列斐伏尔则诉诸于诗性化的“文化革命”和“身体反抗”,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美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乌托邦,进行诗性的艺术革命。最后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对其理论所蕴含的深刻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探讨。它既是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和补充,又是空间批判理论领域的当代出场,极大丰富了后现代研究内容。以詹姆逊的“超空间”和“认知图绘”、哈维的资本积累的时空压缩机制、索亚的三种空间认识论及“第三空间”为例探讨列斐伏尔对后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以德波的“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和“仿真社会”、卡斯特的“流动空间”和“无时间之时间”为例分析了列斐伏尔对后现代媒介理论的深刻影响,最后点明列斐伏尔的晚期空间文化理论是后现代理论发展的源泉和“思想母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