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瓯江入海口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瓯江入海过程中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特征,应用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估,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瓯江入海口区域的重金属污染分布进行解析,探究了重金属污染来源,为瓯江区域的污染控制及治理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瓯江入海口区域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瓯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r、Co、Ni、Cu、Zn、As、Pb,其中Cr、Cu超过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瓯江口上部,Co、As元素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瓯江口段,Cr、Zn、Pb元素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含量降低的趋势,海岛段,整体上呈现重金属元素随距离的增加含量降低的趋势。(2)Nemerrow指数显示,瓯江入海口各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污染程度不同,As、Co、Ni、Cu、Zn、Pb在瓯江口上部、瓯江入海口及洞头列岛的综合污染情况有很大差异。As元素在霓屿乡-元觉乡的综合污染程度较高,Co元素是瓯江口上部及瓯江口的主要污染元素,瓯江口上部及瓯江口的综合污染程度较高,相距瓯江口较远的洞头列岛内Cu、Zn的综合污染指数低于距瓯江口较近的大门岛。(3)瓯江入海口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由高到底的顺序为:瓯江口上部>瓯江口>洞头列岛。瓯江口上部的Cr、Co、Cu、Zn、Pb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于瓯江口,Ni、As两种元素在瓯江口处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高,洞头本岛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最低。距离瓯江较远的洞头本岛的重金属污染较轻,霓屿乡-元觉乡重金属的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高,瓯江流域两岸的污染对海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从瓯江入海口的重金属元素沿程的变化来看,瓯江口上部的Co、As元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含量升高的趋势,Pb元素的迁移能力较弱,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含量降低的趋势。瓯江口段,Cr、Zn、Pb元素的含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含量降低的趋势。洞头列岛段,大门岛的Cr、Co、Ni、As元素的含量整体上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霓屿乡-元觉乡则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洞头本岛靠近瓯江口一侧的样点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高于远离瓯江口一侧样点的重金属含量,洞头列岛的重金属污染来自于瓯江的输送和海岛内的人为活动,海岛对于重金属污染的扩散有阻隔作用。(5)洞头列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别较大,大多数重金属元素超过浙江省土壤背景值,Cr、Co是主要的超标元素。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围涂>养殖>码头>森林>农田。相关性分析表明,围涂与码头类型中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其他3种类型,围涂类型中As与Co、Cu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b与Zn呈极显著正相关;码头类型中的Cu与Co呈极显著正相关,As、Pb与Zn呈极显著正相关。Cu与As在码头、养殖、围涂类型中的含量较高,洞头列岛不同人为活动对海岛的重金属污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