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起对照顾者的特殊的情感联结,从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到对母亲面孔的特殊偏爱,形成了母婴之间的依恋。通过与照顾者之间这种紧密的情感状态,婴儿从依恋对象那里体验到了温暖、关爱、安全和满足。从这一最初的情感模式中,婴儿逐渐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并在照顾者提供的安全环境里探索和感知着周围的环境,并随之而促进自身的认知发展。作为儿童最初社会化的对象,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会指引和塑造着儿童的体验,有着安全依恋的儿童会在与母亲的互动当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并将这一积极的体验反馈给照顾者,在这一交互过程当中也反过来带给了母亲良好的情感回馈,并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发展。正是在这日常一次次的互动当中,随之也建立起了儿童的内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会在成长中影响到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成年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恋与亲子关系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依恋更加强调的是,对照顾者形成的情感依赖,并且在这种情感状态下体验到安全、信任以及一种情感满足,有着精神分析和习性学的理论基础,而亲子关系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更小。另外,从动机的角度来说,情绪情感的发展本身会存在着动机作用,在随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情感内驱力也影响着个体去选择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在进入小学之后,随着逐渐接触学校生活,儿童的注意力会逐渐从家庭成员转移到同学、老师、以及新的生活环境之中,有着安全依恋的儿童在这种分离过程当中将会有着更好的过渡,并且会积极探索和适应新的环境。相反,不安全依恋型儿童会在这一过程当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不安、抵触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会随之影响到儿童的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自我调控机制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说明。若是从气质的角度来看,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其自身的自我调控水平和意识也不同,因为其对待环境、事件的反应性不同,随之而引起了相应能力的不同发展。面对同样的情绪体验,自我调控能力强的儿童会更加倾向于调节自身的情绪唤醒到合适的水平,而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儿童会倾向于选择其他途径来进行表达或发泄。然而,在面对着上学之后的种种情境,学会适宜的自我调节策略和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必要和必需的。随着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儿童会逐渐发展起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信心,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自发的驱力会更强。但是,于此同时,过度的自我调控也会不利于儿童的性格发展,在对外寻求调节途径的过程当中,儿童会随之学会一些必要的社会技能和更多的成长方向。基于以上,我们假定依恋作为情绪情感的部分,自我调控机制作为自我发展的一部分,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并希望借此说明它们是如何对学习动机发挥作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适当的问卷,进行翻译之后在小学中发放回收最后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按照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对应的结论。并通过整理相关理论研究的方式对研究问题所涉及到的重要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获得对所研究问题清晰的界定以及在最全面的范围中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小学生在依恋水平上并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自我调控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提升,不同性别的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依恋与自我调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女生的依恋和自我调控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较男生要更为显著,且不同性别的小学生依恋水平对自我调控能力的不同维度会有不同的相关,依恋水平与女生的活动控制和抑制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与男生的注意力集中以及抑制控制能力显著相关;依恋和自我调控对学习动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依恋和自我调控能力会影响着学习动机的类型及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