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因具有宽的可视角,重量轻,低能耗等优点,被认为是新一代照明和平板显示技术的候选者。经过近30年的研究,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困扰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的两大问题--稳定性和效率仍然很突出。为了突破效率问题,探索更加优良的器件工艺,本论文工作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1.通过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与空穴传输层NPB(N,N’-二苯基-N,N’-(1-萘基)-1,1’-联苯-4,4’-二胺)之间加入m-MTDATA(4,4’,4’’-Tris(N-3-methylpheny l-N-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作为缓冲层来研究缓冲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制备了ITO/m-MTDATA(d nm)/NPB(40-d nm)/Alq3(70nm)/LiF(0.5nm)/Al(40nm)结构的器件,研究不同m-MTDATA厚度对OLED发光亮度、电流密度、电流效率等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当缓冲层的厚度为15nm时,器件的启亮电压从未加缓冲层的13V降到了最低的9V,最大发光亮度从未加缓冲层的5900cd/m2增加到16300cd/m2,是原来的2.76倍。最高的电流效率也由未加缓冲层的最高1.8cd/A变为最高的3.5cd/A,是原来的1.94倍。作为对照,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15nm)/NPB(25nm)/Alq3(70nm)/LiF(0.5nm)/Al(40nm)的器件。在器件的ITO与NPB之间插入了厚度为15nm的MoO3缓冲层。与同厚度的m-MTDATA器件相比:插入MoO3缓冲层器件的启亮电压降低为8V,最大亮度为13320(cd/m2),最大电流密度为6030.74(A/m2),最大的电流效率为3.06(cd/A)。2.制备了厚度为40nm,以不同比例混合的DMAC-DPS和m-MTDATA混合薄膜,测试了在不同混合比例下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和量子效率。通过测试发现当DMAC-DPS和m-MTDATA比例为2:1时,混合薄膜的量子效率达到了最大值为32.8%,以该混合薄膜作为发光层,制备了结构为ITO/m-MTDATA30(nm)/DMAC-DPS:m-MTDATA(40nm)/DMAC-DPS(30nm)/LiF(1nm)/Al(60nm)的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测试发现:当DMAC-DPS和m-MTDATA二者比例为2:1时,制备的发光器件在最大发光亮度,最大电流密度和最大电流效率方面均达到最大值。在上述三种器件的制备方法中,我们确定了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最佳工艺,为后期的工作提供了实验基础。3.开展了温度对TAPC:BC zVBi体系混合薄膜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的研究。研究了TAPC:BCZVBi混合薄膜的表面形貌。TAPC、BCZVBi、TAPC:BCZVBi吸收谱和不同温度下的归一化光致发光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发光强度增强,发光峰位红移。对比了TAPC、BCZVBi以及TAPC:BCZVBi混合薄膜的吸收特性和PL谱,发现混合薄膜的吸收峰与TAPC的吸收峰几乎在同一位置,原因是由于能量转移抑制了BCZVBi的吸收;混合薄膜有两个发光峰,一个与BCZVBi的主峰重合,我们认为是由BCZVBi单独贡献,另一个峰位则是由二者共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