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夜蛾气味受体基因和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的嗅觉系统是一个高度专一和极其灵敏的化学检测器,可以识别环境中特异性的化学气味分子,并依此作为觅食、求偶、选择寄主及产卵场所和躲避天敌的信息,因此开展气味受体研究,对于探明昆虫识别气味分子机理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昆虫识别气味分子的过程中,气味受体引起的下游反应和气味结合蛋白对气味分子运输都需要能量的参与,而精氨酸激酶在能量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二者进行研究期望为昆虫识别气味分子过程的探明提供一些试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烟夜蛾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和组织表达;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在烟夜蛾不同组织、发育期的表达以及高低温的诱导表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T-PCR方法,获得了烟夜蛾气味受体基因长度为1197bp的cDNA阅读框架(ORF);该基因推导表达399个氨基酸残基,推测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46.6KD,等电点为5.82。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SOSUI对HassOR18受体的氨基酸序列的跨膜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序列中含有7个跨膜区,具有昆虫气味受体典型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获得cDNA所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夜蛾科昆虫HassOR18气味受体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均达80%以上,因此,将此基因暂命名为HassOR18,该基因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为HM750915。(2)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HassOR18基因在烟夜蛾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HassOR18基因在雌雄虫触角中和雌虫喙内表达,而且雄虫触角远高于雌虫触角和雌虫喙内的表达量。(3)利用RT-PCR和3’RACE-PCR方法扩增获得了烟夜蛾精氨酸激酶基因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编码区长为1068 bp,3’端非编码区长为238 bp,编码区推导表达35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0.0 KD,等电点为5.76。Prosite功能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AK氨基酸序列中的氨基酸CPTNLGT(270-276)、第61位天冬氨酸(Asp)和第192位的精氨酸(Arg)高度保守,而且CPTNLGT是AK的活性中心部位序列,其中第270位的半胱氨酸(C)是AK所必需的酶活性位点,第61位的天冬氨酸与第192位的精氨酸可以形成离子偶结构。烟夜蛾与其他昆虫的AK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都在70%以上,该基因暂命名为HassAK,已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为HQ336337。(4)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HassAK基因在烟夜蛾不同发育期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HassAK基因在4龄幼虫期和预蛹期转录水平相对较高;在4龄后转录水平逐渐降低,到5龄第2天达到最低,之后逐渐上升并在预蛹期达到最大转录水平,之后逐渐降低。推测该基因可能受蜕皮激素调控。在不同组织中,HassAK基因在腹足、中肠中的转录水平较高,在头部、脂肪体和表皮中的转录水平相对较低。(5)利用逆境条件刺激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高温、低温条件处理后,HassAK基因在5龄烟夜蛾幼虫脂肪体中的转录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逆境条件刺激对HassAK基因的转录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在冠心病患者中开展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病例数共计为190例.在入院后均接受系统健康教
陈慈煦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用药以轻、灵、平、和为要,每获良效,现代医学关于“脑-肠-菌轴”理论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而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陈老的用药思想与此理论相合,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最后的教学环节,选题既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学生的兴趣,既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也是决定毕业论文后续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目的:分析供应室服务模式管理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手术供应室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对腔镜器械未实施服务模式管理,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则实施了
目的:探究分析应用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在对照组患者中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中在采用
在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青少年厌学心理的出现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本文从青少年厌学成因入手,对有效实施心理辅导的措施进行了适当的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 CCN, 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是为害大麦、小麦、燕麦等禾谷类作物的一种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了麦类的生产。自1989年我国
小麦叶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对经济影响最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开展小麦叶锈菌致病机制研究,对防治叶锈病,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小麦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