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国外句法歧义消解已经逐渐成为探讨句子加工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围绕着语言理解是模块的还是相互作用的,提出很多理论模型,这些模型的基本观点存在着很多争论。目前,歧义消解过程的绝大多数研究主要是在外语,尤其是英语语言中完成的,以汉语歧义为对象的研究比较少见。因此,仅以英语等语言的歧义现象为对象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能够反映人类语言理解加工时的最一般特征。 本文选择汉语中“V+N”(如,学习文件)、“V+N1+的+N2”(如,关心学校的老师)和“Q+N1+的+N2”(如,两个体院的学生)等三种句法歧义格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这些歧义格式造句为语料,以句法歧义消解和句子加工的各种主要理论模型为研究的理论框架,使用眼动仪实耐记录读者阅读歧义语料的眼动轨迹,重点探讨歧义结构语义倾向性、语境等因素在句法歧义建构及句法消解中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时间进程,分析句法歧义消解的认知机制。进一步探讨语言理解是模块化的,还是相互作用的。文章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国内外句法歧义消解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手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等。 第二章主要介绍近年来以眼动技术为手段,以汉语为语料进行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阅读的知觉广度、第二语言习得、歧义的加工、不同文体的语篇阅读、汉语与外语的差异比较等。 第三章采用两个实验重点探讨了“V+N”式歧义结构在句中的加工情况,分析语义倾向性和语境对“V+N”式歧义结构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语义信息在加工早期就会影响偏向型的“V+N”式歧义结构的加工,结论支持基于制约的模型。在增加前语境的前提下,均衡型“V+N”式歧义结构的语义倾向性消失,歧义结构两种意义都得到激活,结论支持混合模型。研究中还发现均衡型“V+N”式歧义结构在句中实际上是按照定中关系义加工的,文章从使用频率、题元理论和认知策略等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 第四章重点研究了“V+N1+的+N2”在后语境及前后语境下的加工情况。研究发现,语义和语境信息能够影响“V+N1+的+N2”歧义结构的早期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基于制约的模型。增加前语境之后,均衡型“V+N1+的+N2”式歧义结构在句中的歧义性效应消失,歧义结构两种意义激活程度接近,表明前语境对歧义结构加工的影响,结论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混合模型。文章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名词2的生命度及认知主体突显和两个名词之间的概念距离等角度对“V+N1+的+N2”式歧义结构的语义倾向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均衡型“V+N1+的+N2”式歧义结构在句中实际上按照定中关系义加工是因为两个名词之间的概念距离相对较远造成的,实际上在线性序列中动词和名词1比较近,根据邻接原则,动词和名词1率先组合,符合认知的经济性原则。 第五章分析探讨了“Q+N1+的+N2”式歧义结构在句中的加工情况,重点探讨近几年兴起的非限制竞赛模型的解释能力。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Q+N1+的+N2”式歧义结构在句中的加工情况并不支持非限制竞赛模型,而支持短持续竞争模型。对于均衡型“Q+N1+的+N2”式歧义结构,被试实际上是按照第二种层次划分来加工的,这也表明被试在语义倾向性一致的情况下,采用邻接原则,就近一致地将临近的成分组合在一起加工的认知策略。 第六章是综合讨论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语义和语境在句法歧义加工中的作用、歧义结构加工是序列的还是并行的,是模块的还是相互作用的。本文认为系列加工还是并行加工与歧义结构类型及语境强度有关,不能笼统地说一定是系列加工或者是并行加工,句法歧义加工是相互作用的。 第七章是结论部分,对所有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具体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