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A)是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总数的7%,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健康,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抑癌基因的失活、突变和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与细胞凋亡抑制、凋亡不足有关。凋亡与增殖失衡是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一种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达于细胞周期的G1后期,S期达到高峰,G2,M期下降,其量的变化与DNA合成一致,可客观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反映肿瘤的生长速度。p16INK4a基因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的抑癌基因。由于该基因产物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在CyclinD1-CDK4/6-pRb-E2F通路中发挥重要负反馈调节作用。p16INK4a通过与CDK4、6及CyclinD1-CDK复合物结合抑制Rb蛋白的磷酸化和转录调节因子E2F释放,从而使细胞G1-S期停滞负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值,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PCNA通过与p16INK4a竞争CDK4,与CDK4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可加快细胞由G1期进入S期,正调节细胞增殖周期,促进细胞增值,起到促进肿瘤的作用。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是通过CDK4相互联系的。有关二者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16INK4a及PCN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两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实验结果表明:(1)PCN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CNA的阳性表达在EA病理分级低、手术-病理分期晚、肌层浸润深度深的组织中表达增高。而与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2)p16INK4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p16INK4a在EA病理分级低、手术-病理分期晚、肌层浸润深度深的组织中表达缺失率高。而与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3)统计学结果显示PCNA和p16INK4a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子宫内膜样腺癌与其它恶性肿瘤一样是多种因素引起的,PCNA和p16INK4a均参与其发病机制,但二者具有相反的生物效应,存在负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联合检测有望对早期准确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治疗、判断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提供一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