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广泛、系统的文献整理,从目前有关人格障碍的研究中选取了四种理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科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贝克的认知理论和克劳宁格的心理生物学模式,进行了梳理、归纳分析和比较。这四种理论的体系已经形成系统化的结构,并且与实践密切结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研究不涉及人格障碍的诊断,治疗也不作为重点。描述性地介绍四种理论关于人格障碍的基本观点,进行评价和比较,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四种理论,并且加以借鉴应用。
尝试从基本理论、人格障碍的病因学、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和治疗观四个方面着手对理论进行整理,其间穿插对某些人格障碍亚分类的具体描述,简要概括四种理论对人格障碍这一整体概念以及人格障碍各个亚分类做出的理论性说明和解释,确保各个理论关于人格障碍的观点清晰明了,易于比较理解。最后,按照与各个理论相关的主题进行评价和比较,进一步强调四种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异同。
本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遇到固着或倒退产生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结构充满冲突和焦虑,采用以压抑为主的防御机制,治疗主要是寻找冲突的根源;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客体关系的失败导致了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结构破碎,采用以分裂为主的防御机制,治疗通过分析病理性防御和阻抗来进行;认知理论强调人格障碍由歪曲的认知图式引起,歪曲的认知图式在病人的认知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了患者的反应,治疗主要改变是改变歪曲的认知图式。克劳宁格认为人格障碍和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主要利用药物治疗人格障碍。四种理论理解人格障碍的角度不同,对人格障碍的看法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但是它们也不是绝对不同的,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注重建立和谐的治疗关系,都关注症状的核心问题所在,都注重提高病人的自我引导能力,治疗时间都比较长。
研究的借鉴意义是可以从早期社会关系方面寻找人格障碍的成因;注重病人潜意识领域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可以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治疗中要适当关注病人以前的创伤经验,更要促进病人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引导病人修改自己的认知结构;使用药物可以适当缓解症状,协助治疗的进行,但应该注意人格障碍不可能使用任何一种药物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