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存。虽然以往对磨制石器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对一个遗址上出土的以磨制石器为核心的全部石制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在这个遗址可能作为石器制造场的情况下,全面系统研究是揭露磨制石器工业的必要方法。
本文研究的核心精神是“全面”,即对桐林遗址所出土的全部被筛子截留下来的石制品进行个案研究,在拥有数量巨大的个案资料的情况下,利用数量统计,才能对遗址石制品作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并且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经过对出土的上万个个案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借用旧石器考古中“操作链”的观点,在分类上用石器生产链条,从原料-打制坯-琢制坯-磨制坯-成品-废弃并再利这一链条将所有石制品缀合起来,每一类石制品都成为这个链条的一部分。在这个链条上数量最多的是原料、打制坯、琢磨坯、生产工具、副产品等直接参与石器生产工业,位于石器加工生命历程各个阶段的产物,石器生产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桐林遗址发掘区是一个位于大型聚落之上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石器加工场。
从器类上讲,桐林遗址发掘区所进行的生产加工基本是围绕着主要的生产工具而进行的,石斧、石锛、小锛、石凿、石刀几类打制坯、琢制坯、磨制坯和成品齐全,而较精美的器物如石钺、玉器则没有证据证明有制造行为。
从技术角度上说,石器加工者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原料,发展出一套高效率的石器制造方案和技术,符合石质工具大量生产的需求,而且原料的形态和器物的类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在形态和对原料的利用上,石锛、小锛、石凿属于一个技术系统,充分利用附近愚公山上所出钠长英板岩的形态和自然平面,而石斧和石刀与此有别。
桐林遗址具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生产者或从愚公山上获取原料搬运到遗址上,或在原料产地进行粗加工,将打制坯搬运到遗址上。通过对发掘区各类石制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归类,数量和空间上的统计,发现发掘区的打制活动区域范围广大,分成北、中、南三个活动区,而琢制和磨制只分东、西二区,基本处在打制的北区位置,整个发掘区的石制品显现出一种分区性和集中性,作为下游产品生产的琢制和磨制行为在空间上有更加集中的趋势,生产体系应具备有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和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