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其艺术价值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龚贤的山水画创作在表现形式上,以较为强烈的对比呈现出黑白单色相表达。纵观其大量画作,龚贤这种标志性水墨表达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发展脉络。其形成原因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艺术创作理念对形式发展形成的影响;二是物象表现与意境传达的笔墨技法需要;三是工具材料的特性与表现效果;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龚贤山水画的章法既袭承了传统的布局方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其艺术价值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龚贤的山水画创作在表现形式上,以较为强烈的对比呈现出黑白单色相表达。纵观其大量画作,龚贤这种标志性水墨表达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发展脉络。其形成原因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艺术创作理念对形式发展形成的影响;二是物象表现与意境传达的笔墨技法需要;三是工具材料的特性与表现效果;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龚贤山水画的章法既袭承了传统的布局方式,又有龚贤自己的创作革新。龚贤山水画的章法极具开创性,龚贤注重画面的形式感,画面的布局方式类似于现代的平面构成。在龚贤的画面里有从对自然感受中凝练出的意象符号,龚贤在布局时会根据画面的需要,将具象的自然形象和意象符号穿插排列,在元素的穿插使画面动、静有序,使得纸上的墨色自然绘影绘声、灵动传神。其积墨表现在山水画发展中独树一帜,对积墨技法的丰富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全文以“笔墨经营”为切入点,对龚贤山水画表现形式、笔墨技法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根据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海事和投资部的数据,印度尼西亚拥有17,504个岛屿,据2017年数据记录,其中16,056个岛屿已经有名字。在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中,较大的岛屿是印度尼西亚的文明中心,例如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和巴布亚岛。因此,印度尼西亚拥有多种文化,语言,生态环境。印度尼西亚被认为拥有742种地区语言,7241种文化作品的国家。但是,作为印度尼
《华山十二景》是清代画家戴本孝的经典写生作品册,画作尺幅相对较小,却展现了华山壮美的大空间,故其空间表现在笔墨语言、平衡关系和虚实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戴本孝的《华山十二景》为基本案例,从戴本孝的生平及其绘画风格入手,研究其对实景对象的取舍和对画景空间的排布,同时探讨空间语言在其画面中的运用。并通过纵向对比,结合一部分西方美学家阿恩海姆专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关于空间的理念,进一步探究
本文从麦绥莱勒青中年绘画的学习过程开始,到两次世界大战对他的思想的冲击,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对比给他的感触。从早年、青中年、中晚年三个阶段了解麦绥莱勒海量作品的由来和发展,从黑白语言中分析不同时代麦绥莱勒绘画作品中风格的转变。通过麦绥莱勒具体系列作品探究他对于“单纯的”黑白处理的艺术手法:一、作品的内容和表现;二、作品的黑白语言;三、作品的情感表达。麦绥莱勒不仅在版画领域,甚至插画、连
毕沙罗终其一生,为他的艺术理想而且前行,用他的画笔不断探索,人生辗转,所行之处,所历之事,所阅之人,都以特殊的方式在画中记录。毕沙罗一生辗转多地,他非常乐于也擅长于吸收已有见地的艺术家的绘画技巧及艺术观念,他在吸收现实主义理念的同时,也与印象派画家们互相交流,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毕沙罗的从艺经历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艺术沙龙拒绝,从被大众排斥到收获万众光芒,从一个敲门者到带头人,他在这过程
埃尔·格列柯一个西班牙绘画史上的传奇人物,出生于希腊克里特岛,却成名于西班牙的托莱多。在其性格中,既有着张扬的一面,要表达自己内在情感,独树一帜;也有着沉着冷静的一面,努力让自己纯净,摆脱世俗。埃尔·格列柯从克里特岛到威尼斯,到罗马,再到西班牙的托莱多,其融合了不同的西方艺术传统,逐渐形成了扭曲的造型,冷艳的光色以及对空间渲染的绘画风格。从早期拜占庭式的象征世界,到文艺复兴时的人文精神,再到风格概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1669年。欧洲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位绘画大师,他一生都在探索和研究光与影在油画中的运用和表现,并将之发挥到令人叹服的高度,其生动的表现力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画家,他颇具光影魅力的自画像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精华,也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本文主要以伦勃朗的经典作品为例来论述油画中光与影的表现语言。论
自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以来“形”“神”就成为中国人物画品评的主要尺度。“以形写神”立论的前提是中国古代相学“相由心生”理论的确立,即人的心性能以肉眼可见的形貌得以显现。形貌可分为骨相和皮相二类。骨相决定人物的基本形态,为先天因素,不易改变;皮相为皮肉须发五官之肉表,会随着岁月、环境、心态的改变而改变。故人物的形貌取决于骨相,神貌取决于心相,而皮相又是心相的外现。明清画师在人物画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
“废墟”是一个跨越时间的严肃主题,也是艺术家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作为木质结构为基本形态下诞生的文明,中国传统绘画中废墟题材的作品鲜少有直观的物像表达。通常如怀古诗一般,或通过隐晦的场景与人物画卷追忆往昔,或通过笔墨意趣表达文人的自我追求。文章的第一章罗列了二十世纪以前及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废墟艺术不同形态的表现。这奠定了整篇文章探索脉络的基调。第二章则是点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西方的绘画艺术强势
中国花鸟画中,小写意花鸟不似院体工笔那般富丽,也没有大写意花鸟的随性洒脱,而是中国画中相对“小众”的一个方向。明代花鸟画在当时出现了三种风格,且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人倾向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分别是以浙派为代表的工笔风格、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逸笔风格和以周之冕为主要代表的“勾花点叶”风格。通过对周之冕艺术语言的深入了解,研究其技法的渊源、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地位价值,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百花图》中蕴含的风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从生活方式到审美观念都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工笔画作为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审美趣味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创作需求,从题材选择、构图规律到赋彩方式都急需新的变革以满足新时期的审美发展。从近些年各大美术展展出的工笔人物画来看,当下以许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流行元素早已被艺术家们有意无意地运用到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