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性分离膜及抗污染分离膜的制备是分离膜改性研究两大主题。本论文通过共混改性及共聚改性两种方法,分别制备了具有温敏响应性的聚丙烯腈共混膜及抗蛋白质污染的丙烯腈共聚物膜。对丙烯腈共聚物的合成、结构、机理及制膜条件、膜形态、性能、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以巯基乙胺盐酸盐(AESH)为链转移剂,自由基聚合合成了端基为胺基的异丙基丙烯酰胺齐聚物(PNIPAAm),其胺基与甲基丙烯酰氯反应,得到末端为不饱和双键的NIPAAm大分子单体,再与丙烯腈(AN)共聚,合成了丙烯腈-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P(AN-g-NIPAAm))。此外,以实验室自制的三硫酯为链转移剂,结合RAFT-Thiol-ene,合成了NIPAAm的大分子单体,再与丙烯腈共聚,同样合成了P(AN-g-NIPAAm)接枝共聚物。论文采用核磁端基法表征了NIPAAm大分子单体的结构、分子量;用红外表征接枝共聚物结构。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链转移的浓度,可控制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即P(AN-g-NIPAAm)的接枝链长。浊度测试表明,NIPAAm链越长,其LCST值越低。论文研究了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的PAN/P(AN-g-NIPAAm)共混分离膜的结构、形貌及性能。SEM结果表明,共混膜具有典型的非对称结构,相对于纯PAN分离膜,共混膜具有更高孔隙率,孔径更大,大孔穴结构被抑制,指状支撑孔得到发展。水通量测试表明,在25℃及40℃下,共混膜中随着P(AN-g-NIPAAm)比例的增加,水通量变化量逐渐增加,最高可达2.5倍。主要原因是在于表面富集的NIPAAm链构象变化引起孔径大小变化而导致水通量的大幅改变。论文通过烯丙基羟基磺酸甜菜碱(AHSB)与丙烯腈水相沉淀自由基共聚,合成了PAN-co-AHSB共聚物。红外、有机元素分析表征了共聚物的组成。并以此为成膜物质,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抗蛋白质污染的丙烯腈共聚改性膜。水通量测试表明,PAN-co-AHSB共聚膜因表面亲水性提高,水通量是纯PAN的3倍;BSA及LYS两种抗蛋白质污染实验表明,P(AN-co-AHSB)分离膜较纯PAN膜具有显著的抗蛋白质污染性能。主要原因在于P(AN-co-AHSB)分离膜表面存在两性离子甜菜碱,使得亲水性提高。蛋白质过滤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可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