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西方艺术史学获得得了长足的进步,而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阐释理论对艺术史学领域的不断介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其学科理论与话语体系,但也消解了艺术史的学科边界,削弱了其既有的研究特性,进而遮蔽了艺术史学的话语特征与学科演进逻辑,给艺术史学科的定位带来困惑和冲击,由此引发对艺术史学科合理性的质疑。这种境况促使学界开始对艺术史学的语言机制、言辞结构和叙事模式及其阐释策略进行探讨,并试图从叙事和修辞层面审视、剖析艺术史学的演进逻辑及其话语机制。艺术史学的演进过程必然涉及到学科理论和阐释策略的递变,而如何有效地定义、勾勒其叙事模式与表达路径,廓清其修辞范式,是当下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的语言学、诠释学和修辞学转向的相继产生也为此类议题的探讨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研究路径。艺术史学通常被视为一门把人造图像转化为可描述或阐释性语言的学科,其实质则是一种关于图像解码与编码的思维过程。这种将视觉物象转化为抽象文本的行为不仅涉及语言的转义功能即修辞机制,还要借助特定的叙事模式将某些文本内容编排成为特定的事件序列,从而能够通过某种叙事秩序以历时性的文本形式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转义作为一种修辞范式对艺术史文本的言辞结构、叙事模式和阐释框架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所关注的问题虽颇为复杂,但可概括为两个面向:其一,修辞范式在艺术史学的演进及其学科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效用?其二,艺术史学者为实现其阐释意图,如何借助修辞范式编排艺术史的叙事框架与论证模式,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史学在此层面又呈现出哪些特征与演进趋势?要解答这些问题,仍然要回归到对以往艺术史文本修辞范式的考察、梳理和辨析,并籍此探讨叙事与修辞在不同时期艺术史学文本中的总体样态,进而归纳出二者在西方艺术史学演进历程中的效用。为此,我们借助转义视角来审视艺术史学者在文本撰述过程中如何实现从图像到文本语言的编码过程以及撰述者为了实现其阐释预设而采取何种修辞范式编排其叙事框架、语言风格和论证结构,并由此关涉到叙事机制与修辞范式与艺术史学阐释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转义不但构成了有关西方艺术史学叙事策略与修辞范式探讨的核心范畴,而且为我们从语言层面解析西方艺术史学数百年来的演进逻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涉及到文本、语言、修辞和叙事诸多学科,其中的各个概念、范畴与方法在艺术史学的情境之中亦有所不同。考虑到西方艺术史文本的繁杂,因此本文将围绕着西方艺术史学撰述的言辞结构和叙事方式展开,研究对象以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史学文本为主,分析这些论著用以说服读者的言辞结构和修辞策略,考察转义机制在艺术史学演进过程所发挥的效用。文章共七部分,每章皆围绕着特定时期的艺术史学演进趋势及其与修辞学、诗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归纳不同时期艺术史文本的叙事模式与修辞范式的演进趋向与递变规律。绪论部分,主要概括、描述和阐释文章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核心范畴,并框定研究边界。而后,本文借鉴西方艺术史学史的叙事框架把西方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分别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以相应章节阐述每个时期艺术史学的发展状况,此部分为第3到第7章。第2章从历史性的角度追溯了艺术史学的学术传统与理论渊源,以及对叙事和阐释这两种艺术史文本的表达路径的语言与修辞范式进行论析,为后续议题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第3章关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学对古典艺术文本的继承,剖析相关学者如何诉诸修辞、诗学的评价机制与理论语汇构建艺术史学的叙事框架与论证结构,其中涉及对相关著述的分析以及某些修辞范式的探讨;第4章以巴洛克时期艺术史文本的叙事与修辞范式作为探讨对象,考察艺术史学的演进趋向和思想基础,其中不但论及新柏拉图主义、古物学和理性主义等观念对艺术史学观构建的影响,而且以贝洛里《现代艺术家传记》为范例揭示此时期艺术史学叙事模式与修辞范式的转变。第5章考察启蒙运动时期叙事与修辞在构建艺术史学的历史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中以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的叙事框架与隐喻修辞为范例,阐述此时期艺术史学叙事与论证模式的递变。第6章主要探讨19世纪艺术史学的现代化转向过程中叙事模式与修辞范式的演进趋势,并结合转义机制分析叙事、修辞在艺术史的学科规制、阐释方法和研究规范的构建过程的效用及其变化,勾勒出此时期艺术史学叙事与修辞的演进趋势。第7章以20世纪现代艺术史学的叙事策略与修辞范式为考察对象,探讨叙事与阐释机制的变化及其语法、句法等内在因素所蕴含的从隐喻到提喻的转变趋势,并由此触及到转义机制在现代艺术史学文本表达机制中的效用及其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