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极端降水特征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60—2013年安徽21个国家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小波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极端降水指数和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再由极端降水变化异常时段为划分,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归纳影响安徽极端降水的环流形势,结论如下:  (1)安徽极端降水指数在时间变化上,近54 a持续干燥指数(CDD)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淮北CDD下降显著,江南极端降水量(R95p)、5 d最大降水量(RX5day)、日降水强度(SDII)上升显著,而江淮之间各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在空间尺度上, R95p由北向南逐渐增大,RX5day除蒙城和滁州外,分布情况与R95p相似,而CDD则相反,SDII在安徽北部和西南部较大,中部较小;R95p主要空间分布类型有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淮北、江南与江淮差异型三种。  (2)安徽夏季极端降水总量近54 a表现为波动状态,主要存在4 a,8—10 a,10—14 a周期。在降水贡献率方面,各站夏季极端降水对夏季降水总量贡献率均超过40%,夏季极端降水对全年极端降水贡献率均超过60%,夏季极端降水对夏季降水总量贡献率由北向南逐渐增大,而夏季极端降水对全年极端降水贡献率为由北向南逐渐减小。  (3)安徽省极端日降水量95%和99%分位阈值分别为25.5 mm/d和39.1 mm/d,极端降水天数为389 d和79 d,年际变化呈微弱的上升趋势,5~8月是极端日降水的多发期,尤其以6月下旬至7月中旬发生频次最多。  (4)在安徽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多年,500 hPa高度场上,亚欧大陆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环流形势,副高强度大,西伸脊点偏西;从乌拉尔山至西北太平洋表现为“+-+”距平中心分布。850 hPa风场上,在30°N以北有气旋性环流距平,30°N以南为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致使极端降水偏多。  (5)安徽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多年,前期冬季和春季海温异常区域分布相似,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部分海区,澳大利亚东部海区及赤道东太平洋海区;夏季极端降水和海温的相关性上,极端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和前期海温高相关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北印度洋和赤道东太平洋海区,其中与北印度洋海区的相关性最高,前期冬季的海温对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更深。  (6)各季节安徽极端降水日环流形式有所差别。春季,安徽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影响;夏季,副高较强,安徽处于大气低层上升运动区,南海、孟加拉湾水汽由西南气流输送至安徽上空,同时,北方冷空气南下,在江淮地区与暖湿气流交汇;秋季,副高较强,面积较小,我国东部地区处于气旋性环流距平中心,中低层有上升运动。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2004年5-6月国家气象中心中期预报模式T213模式的数值预报产品资料,采用基于MOS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并使用卡尔曼滤波校订技术和集成预报方法研究了改进客观定量温度预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适合上海市区道路、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源排放中PM10的排放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实地监测、对比分析和实验研究,得到一系列有区域代表性的排放系数,以此进
基于TIGGE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分别对ECMWF、JMA、NCEP和UKMO四个中心的地面气温集合预报资料的集合平均结果进行评估,比较各中心预报效果。然后利用多模式集合平均、超级集合
在原始方程模式中用观测分析场做初值作预报时,需要用初始化过程来对初始状态进行修正来阻止激发重力惯性振荡。1992年Lynch等提出的数字滤波初始化技术(DFI)已广泛应用于各个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监测强对流天气中尺度风场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只有单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数据,因此从单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出发进行反演技术的研究工作就具有
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及海洋Nino指数和华南4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探讨了强E1 Nino(La Nina)事
本文使用一个耦合入化学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驱动下,通过多年时间尺度的连续积分,进行了亚洲区域气溶胶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直接
热带印度洋海洋变化对东业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使用1950年1月至1999年12月SODA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同期的NCEP月平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