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市复兴中河街体系之场所精神重建——以慈城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ngjie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正面临着水系没落的现状,大量的保护修复工作也在进行之中,但在同时,规划设计者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修复水系?修复的意义何在?如何去修复?这些问题都需在设计之前得到认知。本文希望引入现象学的场所精神思想,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水系中河街的历史信息传递过程,解决“为什么要修复”及“修复的意义”这些问题,给历史水系的保护提供一个理论层次的分析方法。为了修复而还原或者为了现代化进程而全部填埋,这样的做法会丧失人性化的立场和地域的特色,因此最后本文将在批判地域主义的思想下进行实践探索。  论文主要分为理论论述和实际案例两大部分:第一章首先对慈城的水系历史进行梳理,对河街的历史概况和整体背景进行叙述,这部分以历史资料为主。第二章用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分析河街的历史场所,从场所的构成、特征等方面入手,运用历史图片及现状图片与其它城市进行对比。在第二章建立的场所概念的基础上,第三章重点在于分析河街的场所精神。因为场所精神是个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这一章从人的经历、认同性和场所记忆等方面入手,辅以实际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将理论同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实践案例,通过对慈城东北片区的铺地和河道复原设计,探讨如何在历史城市水系的保护设计中继续将场所的精神传递下去,不至于陷入盲目的设计。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在国家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创新产业集群的打造已经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如何成功构建创新集群,解决我国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价值链低端,产业附加值不高,发展约束多的
学位
21世纪初的世界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遗留的工业遗产的价值开始被关注。旧工业建筑通过改造不仅能够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建筑,还有利于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