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理论是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理论。马拉梅说过:“所有的书都多多少少融入了有意转述的人言。”艾略特称:“小诗人偷,大诗人借。”互文性理论主张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这个文本与过去的文本,现在的文本以及将来的文本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有的文本的存在就象是张网,在这张网里,也就不存在起源,顺序,等级之说。此时对文本的解读就不在仅局限于某一单一文本,而可借助于其他文本。文本的终极意义也不覆存在,作者的权威地位消逝,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因人而异,其对文本批评解读的同时也是在进行着再创造。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有名的女作家。普里切斯特(V.S.Pritchett)赞她为:“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认为她是“即使不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我国最伟大的作家。”这个女作家在我国是鲜有人知的,但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确实极其有名的。国内最早翻译这本小说是李文俊先生,1979年《伤》收录在《美国当代短篇小说选》一书中。最早介绍这位女作家的是赵毅衡先生的《孤独者的悲歌》。目前,国内数篇对《伤》的研究,大多属于介绍性文章,探讨其孤独和爱的主题,以及作者塑造畸形人物的意义等,其视角过于单一化。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视角,借助其他文本来阐释卡森的《伤》。在本文中,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关于卡森的生平和作品,尤其是《伤心咖啡馆之歌》。第二部分是对互文性理论的梳理,其中包括互文性这个术语的提出和生成,以及其产生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详细地对《伤》进行了互文性解读。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小节:第一小节是借助弗雷泽的《金枝》,寻找两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第二小节是通过希腊神话故事,发现《伤》对神话故事中人物事件的吸收和引用;第三小节是针对文章的体裁,说明《伤》是对哥特式小说的戏仿和颠覆;第四小节是探求《伤》中对《圣经》文本的提及和暗示;第五小节是探讨《伤》与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七个奇幻的故事》中《猴子》一文有着明确的互文性关系。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得出运用互文性理论来解读小说《伤》是具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