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侠小说的英译对于跨文化交流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然而让西方读者全面感受充满中国特色的武侠文化魅力却困难重重。《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出版是一次机遇,使中国武侠小说翻译重新得到关注。对这部译作的研究有助于未来更多优秀的中国武侠作品走向世界,让更多国家的读者感受中国别样的武侠世界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象。本文介绍了中国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作品外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射雕英雄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作为理论依据,界定其所提出的“化境”既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也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本文界定了两个中心概念“化”和“讹”,认为“化”是翻译的效果和境界,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而“讹”是与原文相背离的译法,某种意义上,“讹”提供了实现“化”的可能性。由此,本文以化境说为支持,以《射雕英雄传》第一册的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化”和“讹”的视角,对书中人名、江湖绰号和武功路数等名称英译、武功打斗场面描写和人物对话语言描写等实例进行分析,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及选择倾向。研究得出结论如下:译作在内容、精神和风格上基本忠实于原文,译本发挥了“媒”和“诱”的作用,是一次较成功的跨文化翻译尝试。译者在传递人名、绰号和招式等文化意象时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在句子和语篇翻译层面,尊崇目标语言的习惯,采用了精简和重构语序等策略,为其“化”而产生的文化缺失进行了有效弥补;作品译文出现了较多消极的“讹”,达到“化”的情况相对有限,译者不擅长处理文化特色浓重的意象传递。研究发现,当原语和译语具有相似的指示意义和文化背景时,译者通常采取直译策略,所犯的“讹”错少,能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情感;当原语和目标语文化或指示意义部分缺失,译者通常采取意译、新词和语义再生策略,但误译和选词不当产生了较多的“讹”;当原语和目标语文化或指示意义完全缺失时,在名称、招式等词语层面,译者通常采取音译和直译,设法通过增加背景、文外加注、文内阐释等语境构建手段补偿目标语读者缺少的情景和文化语境。对于武打场面,人物对话等句子层面,作者则广泛采用简化、省略或增译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