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之核心在仁,然究竟什么是仁,仁之内涵为何,却一直以来仁者见仁,众说纷呈,莫见其全。如何对孔子仁学给出一个全面系统的解释依然是一个有挑战性和有吸引力的问题。本文基于原始儒学经典文本《四书》、《易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对孔子仁学提出一种新的诠释方式。本文的论述以仁之德性生命发展道路的境界次第为主线,以《中庸》为孔子仁学纲领,以《易传》为形上学依据,以仁学四境概括仁学发展道路的境界次第,由此把孔子仁学的理论依据、仁学的体证境界、以及仁学与形上学等诸义,统摄为一个完整的仁学体系。概述如下:
第一章讨论“原始儒学的仁学内涵”。从“道”的背景下考察以“仁”字作为孔子之道标志词的生命道路意义,说明孔子仁学的历史选择并没有朝着专注于“道体”体认的超越世间的生命道路方向发展,而是朝向了由德性修养以实现生命价值的德性生命发展道路,谓之仁道。仁道的实现以生命内在本性为基础,由生命境界的逐步扩展而达于个体、社会和宇宙万物共同的同一性本质和一体同化的和谐道德秩序。其次论孟子对于孔子仁学性与天道之理的揭示,并确立现实善端心的终极安身立命意义。其次论述《中庸》为孔子仁学纲领以及对于德性生命境界发展次第的系统阐述,又于宋明理学举出周敦颐《通书》和朱熹《近思录》作为辅证。
第二章讨论“仁学四境”。德性生命发展境界次第分为四境:性理境、仁爱境、智用境和不测境。性理境阐述于天道人道之极抉择生命性德为仁学的理论基础,仁爱境和智用境阐述德性生命修养成已成物的为学次第,不测境阐述诚通大化的不测境界,由此揭示孔子仁学内外一致、一体同化的生命真实境界。
第三章讨论“仁学与天道”。仁之实现道路中始终存在仁与天道的问题,天道问题是孔子仁学的前提,其内涵是随着仁学体认境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只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才能完整揭示其理论内涵,故通过由天道看人道和由人生观天命两个角度,以“应然”、“本然”和“实然”三个概念讨论天道在德性生命发展的不同境界中所具有的内涵。
第四章讨论“仁学与形上学”。孔子仁学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德性生命的确立、发展和实现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境界由不忧不惧的基本安身立命层面,逐渐识取性德本原,扩展到齐家治国的社会伦理道德层面,进而通于实然层面的宇宙万物的大化问题,此涉及宇宙本体论以及形上学问题,这是孔子仁学实现中难度最大的人与宇宙万物一体同化问题,在原始儒学中,真正对这个问题深入阐述的是《易传》,故本章从《易传》讨论孔子仁学的形上学问题,或者说,是从实然层面讨论孔子仁学的实现问题,由此论述《易传》“穷神知化、由通礼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