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正常大鼠部分脑组织切除术后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区周边脑组织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及演变规律,并探讨其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36只清洁级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术后1天、7天、14天、21天、28天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麻醉剂采用10%Chloral hydrate(4ml/kg),腹腔注射,无菌条件下切除部分脑组织,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天、7天、14天、21天、28天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术后1天、7天、14天、21天行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区周边脑组织和对照组相应部位DWI、DTI特点及演变规律。MR检查完成后处死动物,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区周边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相应时间点术区周边脑组织血管增生情况。结果1.影像学结果(1)手术7天、14天、21天、28天组术区周边脑组织ADC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ADC值于术后7天出现最大值,与术后21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天、14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各组术区周边脑组织FA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FA值于术后7天降至最低,与术后1天、14天、21天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FA值在术后1天、14天、21天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天时即可看到术区周边脑组织的反应性强化,且强化一直持续到第28天。术后7天,术区周边脑组织的强化程度明显增强,术后14天、21天、28天强化程度逐渐减弱,术后28天时仅表现为轻度强化;反应性增强的形态呈斑片样、环状、半环状、结节状,对应于残腔的形状,具有明显的时间演变规律。2.病理学结果(1)HE染色:术后1天,术区脑组织正常结构破坏,可见红细胞大面积渗出;术后7天,手术切缘脑组织呈现明显的凝固坏死,术区周边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术后14天,病灶内坏死的脑组织大部分由巨噬细胞代替,术区脑组织血管增生明显;术后21天,残腔边缘锐利,脑组织水肿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术后28天,术区周边脑组织水肿基本消失,血管数量未见明显变化,趋于正常脑组织。(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a术后7天、14天、21天、28天组术区周边脑组织可见数量不等的新生血管,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组新生血管数最多,大于其余手术各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术后28天,术区周边脑组织成熟血管数量最多,高于其余手术各组(P<0.05);术后21天高于术后14天(P<0.05);术后7天与14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高于术后1天(P<0.05)。c血管成熟指数:术后28天高于其余手术各组(P<0.05);术后21天高于术后14天(P<0.05);术后7天、14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术后各组术区周边脑组织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组织切除术后,术区周边脑组织ADC值变化与细胞密度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17,P>0.05)。结论1.术区周边脑组织ADC值变化与术后时间具有相关性,其病理学基础为脑水肿、新生毛细血管增多及成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2.术区周边脑组织FA值变化与术后时间具有相关性,其病理学基础为神经纤维束破坏、血管源性脑水肿、血管改变引起的血液灌注。3.脑组织术后,术区周边脑组织ADC值变化与细胞密度无相关性。4.术区周边脑组织新生血管数量和血管成熟度变化与术后时间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