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变动的内部逻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法系物权变动模式中,物权形式主义由于创设了物权行为理论,从而使其具有浓重的“特色”以区别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然而物权行为理论未必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可怕,此种“另类”更多的源于人们理解的偏差。对于买卖合同而言,物权发生“确定的变动”为任一合同当事人的本质要求,无论人们身处何种物权变动立法例下,在规则制定之初的价值预判是一致的,这决定了三种立法模式下的物权变动规则并非大相径庭。一方面,以买卖合同为例,通过对各立法例下物权变动具体规则适用条件和适用结果的比较研究,不难得出:物权行为理论无因性在实践中适用的空间远比理论上狭小;另一方面,在有限的适用空间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所带来的制度风险也未必高于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立法例,这一点可以从另两立法模式下代理行为所产生的制度风险中得到印证。于是,这就使得原本被认为是“泾渭分明”的三种物权变动模式,在具体规则层面所运行的逻辑结果趋于一致。正是基于此“一致性”的判断,不仅破除了各立法例在同一行为理解上不可互通的禁锢;还使得原本囿于物权变动模式的绝对差异而无法解释的疑难理论,不再难于接受。
其他文献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贺卫方教授的《复转军人进法院》一文刊出之后,曾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事实上,“复转军人进法院”是在我国历史上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现有的对该
In order to meet rigorous demands of control of electric motors in armored vehicle electric drive system and make the system of strong robustness and antijammin
在以“司法为民”为核心的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作为民事诉讼审判方式改革的一部分,已经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我国民事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