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具有广泛的宿主,能够引起各种动物沙门氏菌病,也间接成为人类沙门氏菌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在兽医学、医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十抗菌药物在人类和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大量使用,使得沙门氏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快速增长,特别是多重耐药现象的不断出现,给沙门氏菌病的有效防治带来了困难。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不仅与菌株长期接触环境中多种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和耐药基因通过可移动元件(耐药质粒、转座子等)进行广泛传播有关,还可能与其毒力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因此,本研究针对鸡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耐药性、耐药基因分布、致病性及毒力基因分布等问题开展试验研究,旨在为鸡源沙门氏菌病的防治筛选出临床安全有效药物,并为沙门氏菌耐药机制、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常规方法从哈尔滨市周边地区鸡场发病雏鸡及病死鸡的脏器中采集到70份病料,通过沙门氏菌培养特性、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及PCR技术进行鉴定。试验中共获得44株沙门氏菌分离株,分别属于4个血清群:A群8株(18%),B群5株(12%),C群1(2%)株,D群30株(68%),其中D群为优势血清群。根据NCCLS推荐标准,采用K-B法测定44株分离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耐药基因序列,设计10对引物用于扩增耐药基因blatem-1、blaCMY-2、tetA、 tetB、tetG、sul1、sul2、aadA1、catI、qnr,并应用PCR法检测分离株中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通过动物致病性试验确定沙门氏菌分离株致病性强弱;采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毒力因子基因的分布情况,其中包括肠毒素基因(stn)、菌毛基因(fimA)、毒力岛基因(invJ, virK, sipA, sopA, ssaB, misL, orf319, pipC)与毒力质粒基因(spvC);采用滤膜结合法,以检测出携有毒力质粒基因spvC的沙门氏菌分离株为供体菌,以1株利福平抗性E.coli NK5449为受体菌,进行质粒结合试验:采用变温-SDS法对携有毒力质粒基因spvC的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质粒消除试验,PCR检测spvC基因的存在与否来判断质粒的消除情况,对消除子菌株再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并与未消除毒力质粒基因spvC的菌株的致病性强弱进行对比。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5.5%,对四环素、复方磺胺、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达到68.2%、50%、50%:而对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仅为4.5%。分离株中,2耐以下10株(22.7%),3耐12株(27.3%),4耐4株(9.1%),6耐12株(27.3%),7耐4株(9.1%),8耐2株(4.5%),分离菌中共有26株刘3类以上的抗菌药物耐药,多重耐药率为59.1%;分离菌株中检测到9种耐药基因,其中Blatem-1、adA1、 tetA、tetB、sul1、sul2检出率较高,均达到50%以上,而qnr、tetG的检测率分别为45%、40.9%。测序结果显示,各耐药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相对应的序列高度同源。动物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菌中,有22株表现出强致病性,4株表现出中等强度致病性,18株表现出弱致病性。沙门氏菌分离株均检出肠毒素基因stn,毒力岛上毒力基因invJ、virK、sipA、ssaB、 misL、orf319、pipC,而菌毛基因fimA的检测率为82%; sopA基因的检出率为95.5%,毒力质粒spvC基因检出率为68.2%。测序结果显示,i1种毒力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相对应的毒力基因参考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均达到98.5%以上。质粒结合结果得出,30株含毒力质粒基因spvC的分离株中有24株菌结合成功,且结合了均检测出毒力质粒基因spvC。质粒消除结果显示,30株检含毒力质粒基因spvC的分离菌质粒均被消除,消除率达100%,且质粒消除后,菌株的致病性有减弱趋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沙门氏菌耐药性广泛存在,并呈现出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44株分离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基本一致,且耐药性与耐药基因间存在直接关系,耐药基因是决定耐药表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分离株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致病性与毒力基因的种类呈正相关。而耐药性与致病性之问表现出负相关。另外,质粒作为可移动元件中的一种,它可携带毒力质粒基因在不同菌种之问进行转移,而当质粒消除后,菌株呈现出致病性减弱的趋势。至于结合后菌株的毒力基因表达量是否存在变化仍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