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表皮的生态改造设计研究——以徐州市中山堂文化中心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既有建筑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使用要求,对其改造已成为当前我国建筑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既有建筑的生态改造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计划中,并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建筑的政策和法规,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  建筑表皮作为连接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媒介,对其改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既有建筑的功能性与美观性。所以,表皮的生态改造对于建筑营造生态环境以及重塑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在这一领域已有了较多的实践和探索,并趋于成熟,而我国在既有建筑的表皮生态改造的研究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课题从对建筑表皮的认知出发,分析表皮改造的影响因素以及既有建筑中表皮生态改造的重要性,结合生态理论和被动式设计原理,归纳总结出建筑表皮的生态改造策略。最后以导师学术团队科研项目徐州市中山堂文化中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2013年江苏省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引导项目,编号:苏财建(2013)260号,1-16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验证生态策略的可实施性。希望为当前既有建筑改造中表皮改造设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村落的原始结构。在面对村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社会化的困难。冀南地区传统村落也受到了不同
现代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教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工业社会模式发生变化的同时,教育背景也发生了变化。应试教育朝着素质教育迈进是一种必然趋势。我
海德格尔的定居概念在哲学上揭示了人与场地的关系,定居是人存在于大地之上的方式,因而,长期以来建筑都是作为固定工程形态,显示出与场地的特定关联。另一方面,建筑在人类不断迁徙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土化的意蕴,建筑艺术当然也不会例外,许多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得越来越快。为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人们都十分重视城市滨水地区环境的保护、利用和美化。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是濒水而建的,城市的形成往往与天然的河流、湖泊、海洋有着密切
中央商务区(CBD)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功能区,因其在城市中的特殊职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体和空间形态。它以丰富的内涵、强劲的活力带动着城市及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
建设城市特色街区激活城市区域活力,已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潮流趋势。本文主要针对的特色街区更新设计层面,以各类具有历史文化意义或者城市发展的特殊地段等为主要的更新设计对
本文试图从街道空间使用主体——人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国内城市街道建设中存在的尺度迷失和街道生活的湮灭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得出人性化、情感化街道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活动开始转向对信息技术网络虚拟空间的应用,电子商业这种全新的购物方式诞生,它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商业活动超越地理时空的限制,虚拟购买和销售活动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