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是指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和手段,能否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或价格水平,从而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很显然,在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两种经济运行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开放度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创新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各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的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金融创新使各国货币当局面临大大复杂化的微观金融环境,金融自由化改革使货币当局丧失了许多控制金融运行的有力工具,而金融国际化又进一步使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机制受到动摇。三者的影响相互交叉,共同作用改变了货币政策实施依赖的整个金融环境。
就中国而言,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开放扩大了我国本外币转换渠道,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改变了原来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式、传递机制和作用效果,使得货币政策从原来局限在国内的本币政策的方式,转向兼顾本币和外币政策的协调进行,货币政策的覆盖面随之扩大,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也更多,货币政策效果变得更不明确。
本文运用货币理论和计量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论文首先结合中国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经济开放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传导机制、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的影响,并沿袭Obstfeld-Rogof模型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一个建立在经济人最优化假定基础上的开放经济模型,证明了当名义价格和工资存在某种程度的粘性时,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的意外变动对于提高产出消费水平是有效的;而当名义价格和工资是完全弹性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实际利率、产出和消费都没有短期影响。
论文第三部分运用Karras在IS-LM模型基础上建立的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模型,分析了经济开放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以M0作为货币政策的测度指标,还是以M1、M2作为货币政策的测度指标,它们都反映出:在长期,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从短期来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不一定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时反而会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
最后,根据开放经济的特点和我国现实情况,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如调整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加强货币政策与多种政策配合使用、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相协调、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继续维持资本账户管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