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 chinensis Stal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稻飞虱的一种常见天敌。关于其种群生物特性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素对其发育、存活和繁殖方面的影响还没有任何相关报道,而中华淡翅盲蝽同功能捕食者的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的种群增长、捕食特性等方面已有着比较全面的研究。因此本文运用生命表方法对中华淡翅盲蝽实验种群进行了研究,为理解农田生态系统中华淡翅盲蝽种群动态及其变动提供依据,同时为稻飞虱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1.温度对中华淡翅盲蝽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组建了5种不同温度(14、18、22、26和30℃)下中华淡翅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4-30℃范围内,中华淡翅盲蝽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模拟符合Logistic模型;在18~30℃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和卵期发育历期分别为9.1~16.8、6.0~24.2d。中华淡翅盲蝽卵、若虫和未成熟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3、9.5和12.4℃,有效积温分别为112.9、185.7和268.2日度。在实验温度范围内,26℃时中华淡翅盲蝽实验种群存活率最高(48%),在22℃时雌虫产卵量最高(231.2头/雌);种群趋势指数在26℃时最高为43.47,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在30℃最大,分别为0.169和1.180,因此,在26-30℃范围内最适宜中华淡翅盲蝽发育、存活及繁殖。2.取食不同猎物对中华淡翅盲蝽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14L:10D,26±1℃,RH60±10%)研究中华淡翅盲蝽取食三种不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对其发育、存活及繁殖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取食三种不同飞虱的中华淡翅盲蝽若虫期、产卵前期和世代历期有显著差异。未成熟世代历期以白背飞虱取食的中华淡翅盲蝽最长(17.00d),以其他两种飞虱为猎物时相差不大。中华淡翅盲蝽卵期和若虫期存活率以取食灰飞虱最低,大约40%卵羽化成虫;取食其余两种飞虱羽化率较高,有47.5%卵羽化成虫。中华淡翅盲蝽以白背飞虱为猎物取食的雌雄比、单雌产卵量、净增长率最大,取食褐飞虱次之,灰飞虱最低;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以取食褐飞虱最高(0.148和1.16),白背飞虱次之,灰飞虱最低,说明以褐飞虱为猎物时,中华淡翅盲蝽种群增长潜能最大,最适宜其种群发育、存活及繁殖。3.中华淡翅盲蝽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适宜性:在实验条件下(14L:10D,26±1℃,RH60±10%)用褐飞虱作为猎物,研究四种对褐飞虱有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中抗的态平籼、敏感的秀水134、抗的IR64、高感的TN1)对中华淡翅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发现,IR64水稻品种上中华淡翅盲蝽卵孵化期最短(6.8d),在其他三种品种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若虫发育历期在四种水稻品种上没有明显差异。卵孵化率在IR64上最高,可达70%以上,在秀水134上最低,只有不到50%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期存活率在不同水稻品种间差异不明显。雌虫羽化率在TN1上最高,约31%卵发育为雌虫,在秀水134上较低,只有约18%卵发育雌虫。单雌产卵量在不同水稻品种有很大不同,在TN1上最高(376粒/雌),态平籼上最低(144粒/雌);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在TN1、IR64、秀水134和态平籼分别为0.140、0.133、0.117和0.116雌/雌/d,0.151、0.142、0.124和0.122倍/d,中华淡翅盲蝽试验种群在感虫水稻TN1和抗性水稻IR64种群增长潜能较高,说明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中华淡翅盲蝽发育、存活及繁殖影响是水稻与稻飞虱共同作用的结果。4.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华淡翅盲蝽适宜生境分布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淡翅盲蝽适宜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以及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部分地区,即东洋区和大洋区北部群岛。同时,研究发现最热季度降雨量、6月份降雨量和月平均温差对中华淡翅盲蝽适宜性分布有重要影响;最热季降雨量大于500mm时,6月降雨量大于200mm,月平均日温差低于10℃,较适宜中华淡翅盲蝽发育、存活及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