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1978-1993)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ond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电影的“市场化”呈现出了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个是在上世纪20年代,我国电影创作逐步形成了以受众接受为主的市场观念与运营模式,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如稗史片、神怪片、武侠片等。这是我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第一个商业化浪潮;而步入30年代以后,电影的创作开始转向以现实主义为主——包括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新闻纪录电影等,体现了特殊时期电影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则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电影的创作、观念开始逐步向市场化进行转型,包括这一时期(80年代中后期)武打片、爱情片、喜剧片等娱乐片的大量出现,电影“娱乐性”“商业性”的讨论等等;而步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电影业在1993年电影发行权放开的基础上,开始了长足的、曲折的、不可逆的市场发展历程,包括民营影视公司摄制权的放开、新世纪商业大片的摄制等等。这其中,1978年至1993年的时间区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这十余年的时间中,中国电影一方面通过“新浪潮”的艺术革新运动,确立了现代电影观念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电影的创作、生产和接受,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中,表现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调配和适应。因此,以一种时代文化的转型维度为背景,进而分析电影生产机制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逻辑关联、文化动因与意义表现,成为我们规避长期以来对这一时期的电影进行文本研究、认识论研究、导演研究、观念体系研究等占据着国内主流研究视域的一个有效切入方式。在此意义上,本论文将“生产机制”纳入到这一转型的研究视野中,以“电影经济学”等学科和理论为参照,将电影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分别以四个层面来进行论述:电影生产,电影文本,电影接受与电影观念(文化)。四个层面分别成为本论文内部的章节划分与逻辑依据。在“电影生产”的论述中,电影体制、导演、电影制作团体作为电影生产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不断地尝试着探索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运营方法和创作规律,并通过电影政策的引导、电影制片厂的企业化探索、“代际”“作者”“导演”的结构性交替呈现方式、导演的知识结构体系、民营制片的出现及其市场化策略等方式具体体现出来;在“电影文本”的论述中,返回影片内部独立的表意系统,通过对文本呈现的创作特征、创作风格、类型与题材等方面进行考察,这种市场化特征就明显地通过娱乐片的创作数量和占比、娱乐片语义命名的更替、电影题材的拓展、影片内部银幕空间表现的转向(农村到城市)、类型话语的生成方式(由样式到类型)、类型化制作与重构、银幕风格的反叛、元叙事瓦解与个体叙事凸显、旧语言体系到新语言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来;而“电影接受”的市场化论述,则就包含了电影观众/消费者/受众/批评者等对于影片的接受状态、观看方式、批评方式、评介体系等层面的研究,在此意义上,明星造星机制的转变、媒介与象征资本所起到的功能与作用、观众观看方式的转变、观影空间的转变、影片传播载体与物质媒介的转变、公共领域批评结构的形成、批评者由群众到大众的主体身份转变等都可以纳入到这一研究视野之中;对于“电影观念(文化)”的论述,可以聚焦于这一时期现代电影观念的形成、审美现代性内部的结构张力、理性到感性的转变、娱乐主体论的建构、创作的“娱乐泛化”、电影商品属性的确立、观众意识的凸显、市场学理论建构的尝试等诸多方面。这些纷繁复杂的话语体系,实际上都是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印证。重回这一历史现场,对失焦的历史现象与被遮蔽的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视、研析与思辨,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同时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市场化的发展过程、重新思考电影的产业化结构等,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其他文献
对称性是现代物理学绕不开的话题,有限温下的对称性研究对于理解对称性自发破缺的动力学,特别是对早期宇宙相变的理解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相变的发生,对称性也会发生变化。标准宇宙学模型((43)CDM)认为,宇宙开始于一个非常热的状态,在暴胀结束后,经历了重加热/预加热(reheating/preheating)过程,然后随着宇宙膨胀冷却到如今的温度。目前普遍认为,在膨胀过程中会依次发生电弱相变和量子色动力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化疗药物以及生物大分子抑癌药物。但由于大多数抗癌药物选择性差,会对患者健康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递送策略对于癌症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纳米载体不仅能够改善难溶性小分子化疗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也可保护生物大分子药物不被降解;同时可赋予药物新的特性,使其具有靶向性、缓释控释特性,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减
国内接地网多采用碳钢材料,并长期处于层数多、电阻率随机的复杂水平分层土壤的电流场中。同时,在运的碳钢接地网通常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产物附着在接地网表面影响接地网的接地性能。接地网的接地参数(接地阻抗、泄漏电流、地表电位等)是评估接地网接地性能的关键指标,因此,准确计算水平分层土壤中不同腐蚀程度碳钢接地网的接地参数至关重要,可有效避免因地网腐蚀导致的电力事故。首先,接地网所处土壤环境多呈现出复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催化分解水产氢技术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高能量密度的化学能,该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和洁净能源生产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其中,开发高效且稳定的半导体光电催化材料、设计新颖的催化剂结构以及深入研究表界面催化反应机理是提升该技术量子转化效率并将其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鉴于此,本论文以金属氧/硫化物异质结设计为目标,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开发了基于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SILA
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从元件(机组、线路、变压器等)可靠性参数、电气参数和系统结构参数等出发,通过可靠性建模、系统状态分析等过程,计算系统和节点可靠性指标,并为后续的规划和运行决策提供指导。其中,元件可靠性参数是可靠性评估的基础和关键。一方面,由于可靠性统计工作的复杂性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等,元件可靠性参数的缺失或错误几乎不可避免,因此,可能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研究社会共治,社会共治研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社会共治,在经济学、公共管理等领域都有应用,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市场监管,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建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里,我国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监管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框架,相对而言,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的体制机制还是短板,亟待实践探索和理论突破。公众参与市场监管社会共治行为,是公众在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协同参与生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12月31日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在北京市大兴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重庆市大足区等三十三个县(市、区)进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试点。之后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在试点区域内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涉及改革试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全球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正在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80%是由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因此节能、提效、减排成为新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全球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是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却分别高达75%和78%,因此城市成为了减少碳排放的主阵地。在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是同步出现的,且城市碳排放占据中国
大规模新能源的并网消纳及远距离传输对现有输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可实现交流系统的异步互联,并能综合多种能源进行多元互补,提升新能源的消纳水平,是未来电力系统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基本单元为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发生直流故障后MMC等效为电容放电,故障电流快速上升;若不采取措施抑制故障电流和快速隔
随着人口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区域与城乡流动的人口结构红利业已得到充分释放。未来人口红利继续发展,应着眼于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与岗位相匹配、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相匹配的人口结构性质量红利。由人口数量红利的外延型概念向提高就业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内涵型概念转变,是从理论和现实中进一步充分释放我国人口红利的关键,能够有效推动劳动力的生产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