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对甲烷的吸附-扩散性能是影响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而煤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煤中甲烷气体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结构演化关系及随压力变化气体扩散系数变化模型,揭示了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理。取得了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对甲烷的吸附-扩散性能是影响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而煤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煤中甲烷气体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结构演化关系及随压力变化气体扩散系数变化模型,揭示了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理。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变化规律。压汞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煤阶煤的大孔体积随着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不同煤阶煤的退汞效率随着Ro,m增大显示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关系。低温N2和CO2吸附实验显示中孔、过渡孔和微孔的体积和比表面积,在Ro,m<1.5%之前呈负指数式迅速下降,在Ro,m>1.5%之后呈正指数式缓慢增大。(2)分辨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形态特征。煤中的孔隙形态以圆筒形、细瓶颈形、墨水瓶形以及平行板状孔为主。低、中煤阶煤中的微孔含量较少且主要是一端封闭的圆筒形孔,过渡孔和中孔含量相对较高且连通性较好,以一端开口的平行板状孔为主。高煤阶煤主要含有大量连通性较好的微孔,以两端开口的圆筒形孔隙为主,中孔和过渡孔主要是四周开放的平行板状孔。(3)随着Ro,m的增大,甲烷的吸附能力不断增大,煤的Langmuir体积表现为线性增加,Langmuir压力则呈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甲烷吸附的早期阶段主要受控于煤的微孔含量,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加,过渡孔和中孔对甲烷吸附量的影响不断增大。影响甲烷吸附的主要因素包括煤的变质程度、煤的分子结构、煤岩组分、温度和水分等。(4)不同煤阶煤的扩散系数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低煤阶煤的孔隙体积相对较大,且甲烷主要是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因此其扩散系数也较大。中、高煤阶煤的甲烷主要呈吸附态存在,中煤阶煤的孔隙体积相对较小,甲烷的解吸-扩散相对较慢。高煤阶煤的吸附气含量最高,同时其含有部分内生裂隙,有利于气体的扩散,因此高煤阶煤的扩散系数又缓慢上升。(5)随着气体压力的增大,煤中气体的扩散系数可用类似Langmuir方程形式进行拟合,煤的扩散系数与气体压力呈正相关性,在压力小于3MPa时随压力增加扩散系数快速增大,当压力大于3MPa之后,气体扩散系数增加缓慢。吸附时间常数随着压力的增高而减小,服从负指数函数规律。(6)不同煤阶煤的压缩系数随着Ro,m增加呈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增大的变化趋势。低煤阶煤的力学强度较低,受压力作用后容易发生变形,中、高煤阶煤的力学强度较高,受压力作用时压缩性变化较小,而高煤阶煤的压缩系数又缓慢增加主要与其微孔及部分内生裂隙有关。煤的压缩性主要受控于煤的变质程度、煤体结构与煤岩组成。(7)沁南东区块3号煤层除局部含气饱和度呈饱和状态外,整体呈欠饱和状态。整体上沁南东区块3号煤层的含气量、煤储层压力和含气饱和度,均随着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构造运动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保存具有控制作用,是影响煤储层含气性的重要地质因素。
其他文献
碳化钛(TiC)具有极高的硬度、高的熔点和高模量,以及相对较低的密度,被广泛用作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或金属表面复合涂层的增强相,以提高其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在这些金属基复合材料或涂层中,TiC增强镍(Ni)基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以及陶瓷的高强度和高弹性模量,因而具有极好的剪切强度和抗压耐磨性能。然而,传统的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混合法及原位合成法等,无法避免TiC分布不
围岩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隧道工程中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不确定性源于地质材料在其复杂的形成及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天然变异性(随机不确定性),以及由于缺乏现场特定信息和测试、设计阶段所引入的误差而导致的基于认知上的不确定性(认识不确定性)。虽然认识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使用保守的设计参数进行主观处理,但是由于缺乏对可变围岩响应的深入理解,上述做法可能会导致对项目成本和施工进度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南方唯一煤炭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誉,但煤层开采条件复杂。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围岩结构的非对称性、非均质性及两帮煤岩分界面的影响,导致巷道服务期间呈现出明显非对称大变形特征,锚网索、U型钢等传统支护方案难以适应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严重阻碍了当前贵州煤炭工业智能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进程。本论文以贵州某矿
随着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低渗透不饱和煤层因高强度开采而导致的瓦斯超限问题日益被重视。同时,我国普遍存在的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使得上邻近层随顶板垮落直接进入采空区垮落带,卸压瓦斯大量解吸,加剧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引起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频频超限。断裂带瓦斯抽采是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抽采位置的选择是抽采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抽采位置的确定受到覆岩裂隙发育形态、
煤炭地下气化(UCG)作为一种煤炭原位化学开采技术,是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之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在UCG运行过程中煤层受热发生干燥、热解反应,挥发物析出后形成具有一定孔隙和裂隙的半焦,用做后续气化和燃烧的反应物。在此过程中,低温作用(~600℃)下煤的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对气体的渗透性变化最为剧烈,它决定了煤层内气体的渗流行为,进而影响后期的气化速率及反应面在煤层内的扩展。挥发物
随着煤炭和石油的不断勘探和开采,地震勘探逐渐从构造简单的地质环境向复杂构造区深入,精细化数据处理和解释成为地震勘探的目标之一。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理论和技术都是以反射波为基础,但由于瑞丽准则的限制,反射波成像不利于小尺度地质体的勘探与识别。小尺度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如断层、裂缝、尖灭点等,广泛存在于地下空间,与煤矿安全生产和油气藏开发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其准确勘探与定位对于煤矿的安全开采和油气富集区的
目前,煤田地震勘探在识别复杂地质构造、小尺度的地质体时,存在分辨率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问题。由于地层普遍具有粘弹性,地震子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衰减特征,地震信号实为非平稳信号。基于平稳地震信号假设的反褶积方法,难以解决因地震子波衰减引起的分辨率降低问题。时频域反褶积方法考虑了地层所具有的粘弹性衰减特征,能够有效恢复地层反射系数,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本文围绕时频域反褶积的关键内容:时频分析方法、时
加氢热解是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技术之一。但褐煤中存在的氮会随着褐煤加氢热解的进行迁移到气相、焦油和保留在半焦中。半焦是热解提取油气资源后的高产率固体物质,半焦气化可以用来生产高能燃气或化工合成气,半焦中的氮会随着半焦气化的进行生成气态的含氮物质。因此研究褐煤加氢热解和半焦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为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及半焦的洁净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胜利褐煤为实验原料,在金属和石英固
随着开采强度加大,鄂尔多斯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深部矿区矿井逐步投产。鄂尔多斯深井高强度开采矿压特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开采表现的巷道大变形和强流变性、冲击地压以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为主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表现为高地应力下采掘严重失衡、临空巷围岩剧烈变形外,其煤层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下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具有的高地压、强扰动、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深部开采呈现采动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区,作为重要的煤-粮复合区和人口聚居地,每年因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沉陷,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土地复垦工作难度加大,进而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15%左右,煤矸石的低利用率不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已有的研究是将煤矸石直接应用到采煤沉陷地复垦中,由于其粒径粗、孔径大保水保肥性差,传统的上土下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