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总结肩部手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统计各经筋病灶点出现频次,对经筋证型表现以及与不同经筋证型者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对肩周炎的经筋辨证理论体系进行初步探索,为临床上运用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临床收集10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手触诊察法(手触诊察法:按照肩部经筋循行线路,对肩关节周围经筋组织逐一检查,查找经筋线上表现为疼痛、结节或条索的异常反应点,由此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采集患者患肢的经筋病灶点,录入excel表,进行数据频次统计,计算每条经筋线上的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频次,计算频率。2.设计肩周炎临床调查病例表,根据触诊检查时,患者肩关节主动与被动屈伸旋转运动情况、病变部位酸、麻、胀、痛感受以及医者手下触摸条索、结节、团块的感觉,做出经筋病灶点和病变经筋证型的诊断。3.运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从疼痛、ADL、ROM、MMT四个方面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活动做出评分,比较单一经筋型、二经筋型、三经筋型以及全经筋型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活动水平的高低,分析不同经筋证型与肩关节功能活动的关系。结果:1.肩周炎患者高频次经筋病灶点检出情况为肩髃筋(63%)、巨骨筋(60%)、肩井筋(52%)、臑会筋(59%)、消泺筋(55%)、肩髎筋(52%)、天宗筋(87%)、肩贞筋(85%)、肩痛点筋(82%)、天府筋(40%)、中府筋(37%)、抬肩筋(37%)。2.手太阳经筋证型出现频率最高为81%,手阳明和手少阳经筋证型出现频率次之,分别为61%和59%,手三阴经筋证型出现频率最低为43%。二经筋证型和三经筋证型出现频率较多,分别为35%和38%;全经筋证型次之,为18%;单一经筋证型出现频率最少为9%。3.肩关节功能总评分:单一经筋组与二经筋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三经筋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全经筋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经筋组与三经筋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全经筋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经筋组与全经筋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肩周炎患者高频次经筋病灶点检出情况为肩髃筋、巨骨筋、肩井筋、臑会筋、消泺筋、肩髎筋、天宗筋、肩贞筋、肩痛点筋、天府筋、中府筋、抬肩筋。2.通过对肩周炎患者经筋病灶点的触诊以及经筋证型归纳,总结了常见经筋证型辨证规律为手太阳经筋发病率最高,手阳明经筋和手少阳经筋发病率次之,手三阴经筋发病率最低;复合经筋证型患者多于单一经筋证型患者,其中三经筋证型患者最多,二经筋证型患者次之,全经筋证型患者较少。3.通过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情况评分,发现复合经筋证型者肩部功能活动受限程度高于单一经筋证型者,且除全经筋证型者,经筋病变数目越多,肩部功能活动水平越差,这说明病变经筋数目的多少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