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流转是我国农业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作为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间在农业生产方式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异质性,可能引起农业生产规模需求的异质性。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地流转相比较,西部民族地区农地流转有其特殊性,它不仅面临着全国其他地区农地流转一般性问题,同时存在着其自身的特殊问题。不同民族农民由于生活习俗、宗教文化等的差异导致观念和思维上的差异,从而引起对农业生产规模需求的差异。本研究定位为喀什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差异分析,是基于我国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的国家如何更好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本文基于对喀什地区的实地调查,在深入分析喀什地区农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在开头部分将这一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背景做了大致的描述,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可能的创新。其次,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提炼出了关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为下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思路。接着,对喀什地区农户基本情况及其农地流转行为、农地流转对象选择和价格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再次,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索了喀什地区汉族农户和维吾尔族农户的农地流入、流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根据描述性统计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简要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农户农地流入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完全不相同,影响汉族农户农地流入行为的主要因素为非农收入比重、机械设备价值、灌溉条件和养老保险参人数等;而维吾尔族农户则主要受户主文化程度和劳动力数量两个变量的影响。汉族农户与维吾尔族农户农地流出行为有一定的差异性,汉族农户农地流出行为主要受户主文化程度、非农收入比重、承包地面积和灌溉条件四个变量的影响;维吾尔族农户农地流出行为主要受非农收入比重、承包地面积和养老保险参人数三个变量的影响;其中非农收入比重和承包地面积为汉族和维吾尔族农户农地流出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为了促使民族地区农地流转健康进行,政府要加强以下措施。首先,民族地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对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密度进行合理的安排、转移。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中的游牧民族,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转移机会。其次,民族地区应当连系自身特点,大力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来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第三,民族地区应通过财政支持,加大民族地区农户农机补贴的投入和发放力度,尤其增加少数民族农牧民机械设备补贴,提高其农业机械化水平来提高农业效益。第四,对基层组织实时进行监督,尤其加强监督民族地区基层机关管理制度,保证其公平、公正、有效的运行。第五,要确保和落实民族聚居区儿童接受9年义务教育,保证农村子女能够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最后,根据民族地区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民族实行差异性政策,制定出具体的、详细的、能让农民理解和接受的配套办法来指导各民族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