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道路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阻燃沥青复合式路面结构以其阻燃、耐久、长寿命等特点在地下道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尚未对地下道路路面结构和材料进行系统研究,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因此,对地下道路路面结构和材料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阻燃沥青复合式路面结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实体工程为依托,围绕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损坏模式、使用性能评价、温度场分析、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结构力学特点、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材料选择以及地下道路阻燃沥青混合料施工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全面调查了地下道路工作条件及交通特点,提出地下道路必须满足功能性能、结构性能、结构承载力、安全性、外观和环保性能这六个方面的使用性能,在实体工程调查基础上提出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的病害形式主要有反射裂缝、车辙、推移、拥抱及坑槽,并对各种病害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及相关标准。 2.针对现有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的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方法,突破了传统评价方法指标权重过于依赖主观的现状。 3.在实际地下道路施工过程中埋设预埋式温度传感器,在道路实际运营过程中对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并以实测温度为基础建立了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瞬态温度场分析模型。通过实测及理论计算全面分析了地下道路沿纵向及沿深度方向的温度变化。研究认为:夏季地下道路路表温度比外界地面道路路表温度低,冬季则相反;夏季地下道路路表温度不超过30℃,冬季地下道路地表温度基本保持在0℃以上,这样的温度环境将有利于沥青复合式路面工作。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结构中水泥混凝土板底和板顶的温差较小,在结构设计时可以不用考虑水泥混凝土板的温度应力。 4.采用有限元分析模型对AC+CRC复合式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地下道路AC+CRC复合式路面结构的力学控制指标主要有:沥青层底弯拉应变,沥青层底最大剪应力及沥青层内最大剪应力;全面分析了各参数对沥青层及连续配筋混凝土层荷载应力的影响提出了各结构层层位功能特点。 5.提出了基于层位功能分工的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沥青结合料选择方法。针对阻燃剂品种繁多,评价指标众多,试验量大的特点,提出基于正交灰关联分析的阻燃剂优选方法及最佳阻燃沥青改性工艺,并通过试验进一步分析了各阻燃剂对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6.依托实体工程材料分析对比了各成型方式对地下道路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层位分工理论的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沥青混合料成型方式选择原则:即上面层主要采用GTM设计方法可以达到抗车辙、抗水损害目的,下面层主要采用Superpave设计方法可以达到抗车辙、抗疲劳损害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用于地下道路复合式路面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及其性能特点。 7.结合地下道路环境特点,对地下道路阻燃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推荐了适合实体工程的最佳拌合、摊铺以及碾压工艺,并通过试验路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