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教”思想不仅指音乐的教化,还有“乐(lè)”的教育思想。在本研究中,主要以“乐(lè)教”为研究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乐”的思想的观念比比皆是。文章中主要以先秦时期对“乐教”有代表性的儒者思想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批判和总结,进而阐释新时期的“乐教”思想。孔子的“乐教”思想多层次、多维度地展开于其泛伦理的“仁学”体系之中。孔子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对后世儒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在政治中主张“君民同乐”的施政思想。然而,孟子的“性善论”又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并给予后世特别是宋明理学以逻辑的导引。荀子则是从“性恶论”出发,提出要“礼法之治”才能“乐”的观点,其思想中的“有欲无欲”和“欲之多寡”的思想主张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受禅、道两教影响,有宗教化、意识形态化和形而上学化等倾向,相对于先秦思想有退步。近现代的学者也汲取孔子思想,结合时代背景也对“乐”进行了阐述。这些思想主张抑或偏重于社会伦理,抑或迎合统治者的统治需求,抑或受到阶级伦理的限制,都无法实现全方位生生互动的平常人之“乐”。我们主张,“乐”是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以虚无缥缈的天道苛求人,而是现实生活中追求广泛的、开阔的生生互动而积淀的平常人的情感体验。它在思想上以实践理性取代形而上学的天理、天道观,在人性论上以现实实践人性取代抽象的性善论或性恶论,在伦理观上以平等互动取代封建等级制和封建礼教,在人生境界上主张永不脱离实践、永不脱离群众、永不脱离时代、永不背离现实人性、永不背离生生互动、永远“不忘初心”的平常人的人生境界,以之取代封建的所谓圣贤境界。所以,实现平常人境界的“乐”就是要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常人境界的“乐”的追求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这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