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国是一个动荡而富于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财政以及财政思想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并非只有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思想,还有许多人做过不少切实的工作,他们的思想可能更为贴切现实。贾士毅即为一例。 贾士毅(1887-1965),江苏宜兴人。曾赴日本留学,1911年毕业回国。1912年即进入政府任职,历任财政金融要职达几十年。先后任北洋政府财政部参事、会计司司长、库藏司司长等职。1927年,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赋税司司长,整顿税收,革新税制,当时财政法规之研订均出自他的手笔。1932年升任财政部常务次长。1933年出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对湖北财政进行全面改革。1943年调任江苏省财政厅厅长,代理江苏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任鄂湘赣区财政金融特派员,负责接收三省日伪财经机构。他还从1927年起兼任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教授。著有《民国财政史》等书,这些著作保存了民国时期大量的财政实况与数据。 贾士毅的财政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财经思想和现代西方财政学说,多年的财政经历也丰富了他的思想,这些都为他提出自己的财政思想打下了基础。贾士毅认为财政应从经济出发,以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民生主义为目的。在中央与地方财权划分问题上,他认为应根据国情先确定国家与地方之界说、地方团体之级数、国家行政地方行政之范围、国家费地方费之费目及国家与地方费之额数五大前提条件,采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折衷形式。在革新税制上,他主张整理旧税以增入款,开辟新税以裕财源,即要收回关税主权,裁撤厘金,废除苛捐杂税,又要依公平普及原则开设所得税、遗产税等新式税种。在财政支出问题上,他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厉行预算,缩减军费,加大教育实业事业的财政投入,以利民生。 贾士毅的财政思想具备以民为本、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但在理论上稍显薄弱,削弱了其学术上的价值。总体上讲,贾士毅的财政思想基本符合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也是符合财政建设客观规律的,是民国财政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