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系一种发生于女性外阴的较少见疾病,临床表现为白色、灰褐色或红色斑丘疹或斑块,组织学表现为基底膜以上表皮结构极性紊乱或消失,根据程度不同将其分为三类,即VIN Ⅰ-轻度非典型性增生、VIN Ⅱ-中度非典型性增生、VIN Ⅲ-重度非典型性增生,VIN Ⅰ、VIN Ⅱ被认为是一种癌前期病变,VIN Ⅲ为外阴皮肤原位癌。近年来VIN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这一现象的出现被认为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率逐年增高所致。现已证明HPV对宫颈鳞状上皮的转化作用与高危型HPV 16和HPV 18的原癌基因E6、E7整合有关;并有学者证明HPV感染与VIN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有关HPV原癌基因E6、E7整合性研究的报道。为探索HPV 16、18在VIN皮损中的感染和其癌基因在人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在本研究第一部分中我们首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32例VIN患者进行了有关研究。 肿瘤细胞具有单克隆特征,VIN Ⅲ为外阴皮肤原位鳞癌,部分病例可转化为外阴侵袭性鳞癌,推测大部分VIN Ⅲ患者的皮损上皮细胞可能是单克隆细胞。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旨在通过对同一患者均匀分散多点取材、检测其HPV感染和基因转录(整合或游离型)情况,以揭示皮损细胞的克隆性组成,期望对皮损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见性。 年轻女性VIN和与之相关的外阴癌的发病率的增高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新的挑战。积极治疗VIN可以有效的避免其向侵袭性鳞癌的转化,目前尚缺乏公认的VIN最佳治疗方法,本研究第三部分回顾性研究了德国慕尼黑大学Grosshadern医院妇产科近14年来采用CO2激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