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虽然这些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上都有所体现,但是能否在生物学科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找到恰当的、具体有效的、融人文教育于生物教育中的教学模式,还需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来摸索、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阐述了选题的理由和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通过对高中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了目前高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本人对构建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模式作了可行性分析。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慢慢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会环境”四位一体的人文教育模式,并用此模式采用不对等两组前后测验实验法进行研究,通过人文素养培养目标测试题进行效果检验。经过检验,自行研制的“人文素养培养目标测试题”的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为0.8531.信度较好,可以作为实验研究的检测工具。实验研究使用了人教版的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三教材。通过2学年的教学实验,得到以下实验结果:高中生物必修实验班人文素养目标测试题的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班,并且有显著差异(Sig.=0.004);在自尊(Sig.=0.007)、独立性(Sig.=0.003)和感受美(Sig.=0.017)三个分层面上和对照班相比差异显著。高中生物选修实验班人文素养培养目标测试题的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班,也有显著差异(Sig.=0.003);在自尊(Sig.=0.033)、独立性(Sig.=0.042)、合作(Sig.=0.006)分层面上和对照班相比差异显著。从实验结果看到,通过生物学人文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实施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但人文素养的各个维度的培养不是一两年就能达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综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