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特殊的水文供氧条件和生物学结构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存储释放及形态转化具有独特的调节功能,而作为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来源的枯落物分解过程则对滨海湿地碳循环影响深远。本论文以胶州湾滨海湿地为研究区,选取洋河、大沽河河口的互花米草、芦苇、碱蓬湿地和光滩4处研究样地的土壤为实验用土,选择互花米草、芦苇、碱蓬3种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模拟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中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比率(DOC/TO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室内模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DOC的光谱特征,探讨胶州湾土壤DOC的来源组成以及结构特性,以期阐明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内在机理,揭示土壤活性有机碳在胶州湾湿地的环境行为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湿地领域土壤碳物质循环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活性有机碳(DOC、MBC)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DOC/TOC和微生物熵)均呈先增加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平衡的变化规律,空白处理变化不大。凋落物输入对于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土壤碳库稳定性越来越高,这是以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主导、凋落物性质为内在限制因子,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不同凋落物类型对土壤DOC与MBC含量的影响不同,整体表现为碱蓬>互花米草>芦苇,凋落物自身化学组成及性质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凋落物不同添加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所差别,表现为原状混合>表面覆盖,微生物分解利用凋落物的难易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明,DOC与MBC的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DOC是土壤微生物重要的碳和能量来源。(3)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变化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凋落物性质影响土壤酶活性,酶活性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并与微生物一起改善并维持土壤生态环境。(4)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凋落物分解过程各光谱的荧光峰数量、荧光中心位置和荧光强度都存在一定差异,添加凋落物后土壤未发现类酪氨酸峰;芳香类蛋白物质占比最高、腐殖质类物质次之。凋落物分解改变DOC的结构和化学组分,提高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能力,增强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利用性,促进微生物内源DOC的产生,加快湿地土壤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