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夏商周三代都城之所在,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对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利用多种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对郑洛地区遗址所在的地貌、土壤、坡向、坡度和高程等环境驱动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构建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人居环境指数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并且对遗址与河流的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史前人类对低丘陵地貌类型遗址的选择度不断下降,对黄土梁塬、褐土、东南坡向、900-1200m高程范围遗址的选择度由少变多,对黄土台塬地貌类型、两合土、越平缓的坡度、0-300m高程范围遗址的偏向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除去河流因素,仰韶后期聚落遗址宜居度由最适宜到最不适宜共分为1-5级。综合等级1为西部山地型;等级2分布地众多,为四周-中心混合型;等级3为西北黄土型;等级4为中部低山-洪冲积平原型;等级5为东部台塬-阶地-平原型,各等级有其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经仰韶后期与龙山时期的实际遗址数据检验,该聚落遗址人居环境指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发现遗址的准确率较高。(3)总体来说,史前人类居址对河流的依附程度渐渐降低。从数量角度,遗址密度随离河距离的增加先变大后减小;从时间角度,遗址离河距离在总体上呈现先由近及远,后由远及近的规律;从空间角度,仅考虑水源因素的遗址宜居度等级在卢氏县案例中垂直于洛河两岸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线状变化,在1:400万水系的郑洛地区案例中呈放射状变化,1:25万水系郑洛区案例中无显著空间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