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子宫切除术与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后早期卵巢功能评价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ing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全子宫切除术及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的术前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及中医证型变化情况,评价全子宫切除术及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行子宫切除术时是否切除卵巢提供理论依据;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证候及中医证型变化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改善子宫切除术后机体状态、发挥中医药优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病房因良性肿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的患者。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7天、术后2个月监测血清FSH、LH、E2、AMH水平,并进行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中医辨证分型。结果1.共收集74例患者,其中全子宫切除组46人,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28人。两组患者在年龄、BMI、职业、婚况、文化程度、月经情况、孕次、产次、流产次数、入院诊断、合并内外科疾病、手术指征、手术时间、手术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诊断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血清FSH、LH、E2、AMH水平及Kupperman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天及术后2月,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的血清FSH(34.51±13.49,65.81±16.87m IU/ml)、LH(24.13±9.40m IU/ml,35.27±9.17m IU/ml)水平、Kupperman评分(10.39±2.99分,18.93±1.63分)均显著高于全子宫切除组(21.27±10.92m IU/ml,17.82±6.56m IU/ml;14.25±8.52m IU/ml,12.67±5.19m IU/ml;5.83±2.64分,4.96±1.93分)(P均<0.05),血清E2(10.48±7.34pg/ml,6.57±2.68pg/ml)、AMH(0.147±0.123ng/ml,0ng/ml)水平显著低于全子宫切除组(76.80±57.80pg/ml,84.97±69.85pg/ml;0.320±0.274ng/ml,0.418±0.326ng/ml)(P<0.05)。3.全子宫切除组内,术后7天及术后2个月血清FSH(21.27±10.92m IU/ml,17.82±6.56m IU/ml)、LH水平(14.25±8.52m IU/ml,12.67±5.19m IU/ml)及Kupperman评分(5.83±2.64分,4.96±1.93分)显著高于术前1天(12.68±8.78m IU/ml,9.35±5.23m IU/ml,2.33±1.80分)(P均<0.05),血清E2(76.80±57.80pg/ml,84.97±69.85pg/ml)、AMH水平(0.320±0.274ng/ml,0.418±0.326ng/ml)显著低术前1天(134.89±97.61pg/ml,0.674±0.628ng/ml)(P均<0.05);术后2个月血清FSH(17.82±6.56m IU/ml)、LH水平(12.67±5.19m IU/ml)、Kupperman评分(4.96±1.93分)较术后7天(21.27±10.92m IU/ml,14.25±8.52m IU/ml,5.83±2.64分)稍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84.97±69.85pg/ml)、AMH水平(0.418±0.326ng/ml)较术后7天(76.80±57.80pg/ml,0.320±0.274ng/ml)稍有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内,术后7天及术后2个月血清FSH(34.51±13.49m IU/ml,65.81±16.87m IU/ml)、LH水平(24.13±9.40m IU/ml,35.27±9,17m IU/ml)及Kupperman评分(10.39±2.99分,18.93±1.63分)显著高于术前1天(14.05±11.38m IU/ml,10.98±8.98m IU/ml,2.43±2.03分)(P均<0.05),血清E2(10.48±7.34pg/ml,6.57±2.68pg/ml)、AMH水平(0.147±0.123ng/ml,0ng/ml)显著低术前1天(121.12±98.51pg/ml,0.544±0.484ng/ml,2.43±2.03分)(P均<0.05);术后2个月血清FSH(65.81±16.87m IU/ml)、LH水平(35.27±9,17m IU/ml)、Kupperman评分(18.93±1.63分)显著高于术后7天(34.51±13.49m IU/ml,24.13±9.40m IU/ml,10.39±2.99分)(P<0.05),血清E2(6.57±2.68pg/ml)、AMH(0ng/ml)水平显著低于术后7天(10.48±7.34pg/ml,0.147±0.123ng/ml)(P<0.05);5.本研究纳入的74例患者经术前辨证分析,共得出5种中医证型:肝肾阴虚证6例、脾肾两虚证23例、气滞血瘀证36例、心肾不交证5例、肾阴阳两虚证4例。其中全子宫切除组中肝肾阴虚证3例、脾肾两虚证18例、气滞血瘀证20例、心肾不交证3例、肾阴阳两虚证2例。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中肝肾阴虚证3例、脾肾两虚证5例、气滞血瘀证16例、心肾不交证2例、肾阴阳两虚证2例。两组患者术前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全子宫切除组脾肾两虚证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P<0.05),其余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月全子宫+双侧附件组肝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及肾阴阳两虚证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全子宫切除组(P<0.05),脾肾两虚证患者人数显著低于全子宫切除组(P<0.05),两组气滞血瘀证的患者人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全子宫切除组中,肝肾阴虚证的患者人数在术前1天、术后7天、术后2月三次访视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两虚证术后2月患者人数高于术前1天及术后7天(P<0.05),术前1天及术后7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滞血瘀证术前1天患者人数显著高于术后7天及术后2月(P<0.01),术后7天与术后2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肾不交证术后7天患者人数高于术前1天及术后2月(P<0.05),术前1天与术后2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阴阳两虚证术后7天患者人数高于术前1天(P<0.05),术后2月与术后7天、术前1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中,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的患者人数在术前1天、术后7天、术后2月三次访视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滞血瘀证术前1天患者人数显著高于术后7天与术后2月(P<0.01),术后7天与术后2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肾不交证术后7天患者人数高于术前1天(P<0.05),术后2月与术前1天、术后7天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阴阳两虚证术后7天及术后2月患者人数均高于术前1天(P<0.05),术后2月与术后7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全子宫切除组与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术前1天中医证候总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7.37±1.47 vs 7.89±1.73)(P>0.05)。全子宫切除组与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术后7天及术后2月中医证候总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全子宫切除组的中医证候总分(13.39±4.25;8.91±3.66)均显著低于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18.64±6.67;23.43±7.91)(P均<0.05);8.全子宫切除组中,术后7天(13.39±4.25)中医证候总分显著高于术前1天(7.37±1.47)及术后2月(8.91±3.66)(P<0.01),术后2月(8.91±3.66)时中医证候总分高于术前1天(7.37±1.47)(P<0.05)。术后7天胸胁胀痛、腹胀、少腹隐痛等症状减轻,潮热、五心烦热、头晕、腰膝酸软、耳鸣、盗汗、心悸易惊等症状加重;术后2月头晕、潮热、盗汗、皮肤干痒、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心悸易惊症状减轻,便溏、纳呆、腰膝酸软等症状加重;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组中,术后7天(18.64±6.67)及术后2月(23.43±7.91)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1天(7.89±1.73)(P<0.01),术后2月(23.43±7.91)的中医证候评分稍高于术后7天(18.64±6.67),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胸胁胀痛、少腹隐痛等症状减轻,耳鸣、头晕、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皮肤干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等症状加重;术后2月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时冷时热等症状加重。结论1.子宫切除同时切除卵巢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子宫切除者,且切除卵巢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出现时间更早,症状更严重。而单纯子宫切除术虽然在术后早期时对卵巢功能有负性影响,但术后2月时卵巢功能开始有恢复的趋势,因此,对于绝经前因妇科良性肿瘤行子宫切除的患者应尽可能保留卵巢结构的完整性,以维持患者的内分泌功能,避免过早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2.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有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心肾不交证、肾阴阳两虚证五种,术前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为主。子宫切除术后生殖轴失衡,内伤其血,脾气受损,肾气亏虚、冲任失调,表现为脾肾两虚证,腰膝酸软、纳呆、神疲乏力等症加重。若同时切除卵巢,冲任进一步受损,天癸竭,阴精耗伤,阴阳失衡,肾气虚衰累及心、肝、脾等多脏腑功能失和,使临床症状呈现复杂多样性,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中医证型以肾阴阳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潮热、五心烦热、头晕、腰膝酸软、耳鸣、盗汗、心悸易惊等症状加重。
其他文献
目的:1.评估六字诀训练对稳定期COPD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2.探究六字诀训练对稳定期COP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作用差异。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稳定期COPD患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经1周的导入期,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治疗、戒烟建议和健康教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接受六字诀训练)和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康复运动干预),疗程为12周。分别于基线、第4周、第8周和第1
目的1.通过对当前针刀治疗KOA的临床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并利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总结出目前针刀治疗KOA的高频施术点组合及其配伍规律。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经由高频针刀施术点操作治疗K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通过网络检索近20年针刀治疗KOA的临床文献,对以针刀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研究进行搜集整理。根据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经过筛选后的相关文献进行建库归类,提取文献中的针刀
目的1.秉承传承经典、服务临床的宗旨,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模型为基础,探索与总结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行性,试图对现代医家六经辨治此病的代表性观点提供客观与全面的解读。2.整理吴深涛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思想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思路,深入挖掘导师的临证思想。并以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为基础,初步探索与总结中西汇通思想在此病此辨证法中的运用。方法1.以“六经”、“六经辨证”、“糖尿病”
目的观察针刺“四天穴”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四天穴”在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优势之处。方法收集自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门诊,符合纳排标准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本研究最终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72例,将这些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针刺四天穴组)和对照组(针刺基础方组)。对照组(针刺基础方组)选用太阳、头维、百会、风池、颈夹
小儿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疾病,病情迁延难愈,对患儿的生活与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治疗以氟哌啶醇、泰必利等神精系统抑制剂为主,易造成患儿嗜睡,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进一步下降等副作用,还易造成锥体外系反应,加剧患儿的痛苦。张同园主任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载,积累了大量经验,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实际临床治疗,总结出了小儿抽动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饮食不当跟情志因素引起
目的通过对比灵龟八法结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应用常规针刺两种方法,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中临床疗效的差异,来评价灵龟八法的有效性。为灵龟八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运用SPSS23.0使用随机法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30例,治疗组脱落1例,
目的通过对近10年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上肢取穴、选经及处方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得针刺处方规律进行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针刺激发循经感传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并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手工等方式检索、收集、筛选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妊娠期用药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妊娠期用药(包括中药及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行政区划将天津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2个区域,采用抽签法从2个区域中各抽
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温阳化痰通络法配合调神益智针法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温阳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运用,以期为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更多的临床方案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根据纳入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脑卒中患者,共纳入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
目的以子午流注学术理论为基础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过程中时间对于疗效的影响程度,对子午流注纳甲法与温通针法相配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程度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意义的治疗方法。方法共纳入64例中风后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前进行基本资料统计,保证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