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于不同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对土壤N2O排放问题的研究仅限于局部地区,如沈阳的草甸棕壤、内蒙的半干旱草原及江苏太湖地区和川中丘陵区的水稻土和旱地等,由于获得研究涉及的土地类型很少,迄今尚无法对我国N2O排放总量做出一个粗略估计,因此开展重要土地类型N2O排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对重庆市丘陵山区两种典型农业土壤—紫色土和黄壤,进行了全年定期野外观测,讨论了研究区域农业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估算了重庆市区域排放总量;在设置四种不同田间试验处理即:裸地(NPNF)、只种作物不施肥(PNF)、作物+化肥(PCF)和作物+化肥+有机肥(PCFM)的基础上,讨论了作物种植、肥料的施用以及温度、土壤水分等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耕作土壤N2O排放通量随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紫色土和黄壤两个试验点夏季N2O排放总量占全年排放总量分别约52%和62%;2.温度对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很大,中性紫色土N2O排放通量与5cm土温的幂函数拟合关系除裸地处理外都达极显著影响水平,将所有观测到的土壤N2O排放通量数值中大于0.035mg/m2·h的排放通量(显著土壤N2O排放通量)按照发生时的温度范围进行统计,发现约73%的显著土壤N2O排放通量发生在5cm土温>25℃的条件下,矿质黄壤约33%的N2O显著排放通量发生在20~25℃条件下,且5cm土温与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偏相关系数为极显著水平;3.土壤水分对紫色土N2O排放通量的影响作用较为复杂,约75%的土壤N2O显著排放发生在土壤湿度为14~21%(约为田间持水量的52%~80%)范围内;黄壤只种作物处理(PNF)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呈直线关系,施用肥料且种植作物处理(PCF和PCFM)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为显著水平对数关系,约90%的土壤N2O显著排放通量发生在14~25%湿度范围;4.化肥与两种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偏相关系数都呈极显著水平,化肥施用使紫色土和黄壤N2O排放通量分别增加4.4倍和5.8倍:5.种植作物对土壤N2O排放量的影响与作物种类密切相关,与裸地相比,种植莴笋和玉米后土壤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7.78倍和0.47倍,而种植白菜却抑制了土壤中N2O的排放,比裸地处理的N2O排放减少30%;6.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5cm土温和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N2O的产生、释放影响作用最大,温度直接影响硝化反硝化产N2O速率,而土壤湿度则通过影响硝化反硝化反应底物浓度、土壤O2条件以及微生物活性等对土壤N2O的产生释放起间接影响作用;此外,土壤机械组成、pH值、有机质含量、硝态N含量等与土壤温湿度一起综合相互作用对土壤N2O排放产生影响;7.研究区域紫色土土壤N2O排放通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均具有直线正相关关系,且四个处理二者拟合直线均达到显著水平,而黄壤各个处理二者为对数相关(除裸地外),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表明PNF处理为显著对数关系,PCF和PCFM均为极显著对数关系;8.通过估算,两个试验点常规耕作土壤的N2O年排放总量分别为:紫色土15.13 kgNhm-2.a-1、黄壤27.49 kgN hm-2.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