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幸福广东、幸福江苏、幸福无锡、幸福华西村乃至幸福中国的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非凡了。到底什么是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通过仔细研究这些不同幸福观背后存在的共性,可以发现,幸福之所以让人如此难以捉摸,是因为幸福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虚幻性与真实性的对立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对立统一。中西方关于幸福观的论述也有很多,通过追溯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幸福观,不难发现:这些幸福观虽然都有其精华的一面,都总体不甚科学、都有着各自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幸福观思想,开创了科学的、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幸福是全人类的幸福。通过梳理马克思青年时期到后期著作中关于幸福问题的论述,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人与自然相统一。虽然时代在变,但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精神实质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个人身心获得充分解放和自由,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规范个人与群体的行为,达到个人与社会共同的幸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2年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打造“幸福无锡”。在对比分析无锡市相关指标数据后,揭示出无锡市在建设“幸福无锡”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物质文明基础较为雄厚,但精神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个人幸福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科创和教育虽有所成果,但仍任重而道远;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缺失,成为进军宜居城市的障碍等。其实,“幸福无锡”的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科学的完备的指导性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更是具有全国性的指导意义,它也应是建设“幸福中国”的指导思想。“幸福中国”主要是指以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民生至上、以人为本、五位一体、系统发展为本质特征,相对完满理想,不断追求发展的社会状态。从“幸福无锡”的实践探索展望打造“幸福中国”发展思路主要有: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建设“幸福中国”的理论基础;夯实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努力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的统一;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注重生态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