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RFID系统高效识别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基于电感或电磁耦合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四大支撑技术之一。超高频RFID系统凭借移动式、远距离和多目标快速识别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可视化人员、物品的智能监控与追踪溯源等领域。为适应各领域多场景的应用需求,不仅要求超高频RFID系统快速获取标签信息,还需实现已录入标签的有效监管,而标签识别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能。然而,传统标签识别技术难以在录入的标签集合中高效可靠地识别出异常标签,也难以在大容量多标签系统中实现部分标签的优先识别和信息采集,降低了超高频RFID系统的识别有效性和可靠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尽管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异常标签识别的解决方案,但仍存在识别效率低、稳定性差和复杂度高等问题。因此,研究超高频RFID系统中符合多应用场景需求的高效可靠标签识别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深入研究了标签响应信息提取、碰撞位检测、无关标签过滤及传输数据压缩等机制与技术,针对存在新增标签、丢失标签和克隆标签的应用场景及优先识别目标标签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多种高效可靠的识别方法及相应协议。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了所提协议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贡献如下:1.针对现有新增标签识别协议过滤已知标签速率低、标签信号碰撞频繁而致识别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碰撞避免的新增标签识别协议(EUTI),其构建身份验证过滤器阻止非期望标签的响应,从而能同步利用单一时隙与冲突时隙快速失活所有已知标签。通过预约机制调节帧长以降低标签碰撞概率,并基于碰撞位数预估后续时隙状态,据此引导新增标签跳过空闲时隙响应身份信息,能显著提升新增标签的识别效率。仿真结果表明,EUTI较编码过滤器识别协议(CFUI)在已知标签失活、新增标签识别和总执行时间上分别减少了44.12%、26.47%和27.75%。2.针对现有丢失标签识别协议未充分利用冲突时隙中的标签响应信息而致时隙利用率低、识别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顺序字符串的丢失标签识别协议(SSMTI),其将单一和空闲时隙转化为冲突时隙,并让时隙中的多个标签同时回复经曼切斯特编码后的不同字符串。通过追踪叠加信号中的碰撞位,可同时验证多个相关标签的存在性,有效提升了时隙利用率与标签识别效率。为加快标签高丢失率场景下的识别速度,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交互式字符串的丢失标签识别协议(ISMTI),其控制部分标签回复相同字符串,从而能在冲突时隙中较SSMTI同时识别出更多的丢失标签。此外,ISFMI可根据标签丢失率动态调整标签验证策略,在不同丢失率场景下均保持高识别效率。仿真结果表明,SSMTI和ISMTI在标签识别时间方面较碰撞分解识别协议(CR-MTI)分别减少了45.03%和68.87%。3.针对现有丢失标签识别协议难以有效避免无关标签干扰,且识别性能受标签丢失率影响而致丢失关键标签的识别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稳健的丢失关键标签识别协议(ERKI),其根据关键标签比重,利用改进的布隆过滤技术失活无关标签,并构建标记向量优化布隆过滤器的性能,实现了关键标签与无关标签的迅速分离。基于不同的关键标签丢失率,ERKI将适量标签分配到同一时隙中响应,通过检测响应结果,可同时识别出多个丢失关键标签,有效提升了标签识别效率。仿真结果表明,ERKI较改进型丢失关键标签识别协议(IVEKI)在识别速度上提高了2.14倍。4.针对现有克隆标签识别协议仅能对标签克隆情况逐一验证而致识别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跨层克隆标签识别协议(CLBI),其在物理层利用聚类算法估计冲突时隙中的标签数量,通过与预期数量对比,能一次判断多个标签中是否存在克隆标签,显著减少了标签验证次数,进而提高了识别效率。为解决CLBI的性能易受克隆标签比重影响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克隆标签识别协议(A-CLBI),其根据时隙变化估计系统中的克隆标签占比,并能自适应调整标签验证策略。仿真结果表明,A-CLBI较增强型克隆标签识别协议(ES-BID)减少了49.03%的识别时间。5.针对现有标签信息采集协议在多类别RFID系统中存在通信开销大、采集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算术编码的标签信息采集协议(ACS),通过标签与时隙的映射关系构造稀疏向量,引导不同类别中所需采样的标签响应,既避免了无关标签干扰,也减少了同类信息重复收集。同时,ACS利用算术编码压缩稀疏向量的长度,进而显著减少了其传输时间。仿真结果表明,ACS的信息采集时间较两阶段采样协议(TPS)减少了至少22.70%。本论文研究并提出针对新增、丢失、克隆标签等多种异常标签的高效识别协议,保障了标签信息获取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些成果在智能监控与追踪溯源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利于推动超高频RFID技术与产业发展。
其他文献
秸秆还田是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维持土壤质量,提供作物养分的重要农艺措施。根际微域是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热点区域,植物碳流影响根际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秸秆氮的矿化速率,解析根际效应影响秸秆氮矿化的微生物作用机制对于提高后茬作物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完善农田土壤氮循环理论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不同秸秆碳氮比影响土壤有机碳沉积及其稳定性,这一转化过程取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解析秸秆有机氮矿
学位
柱状节理是常见于玄武岩中的一种原生张性破裂构造。由于柱状节理的存在,完整岩块被切割成规则或不规则的棱柱型块体,形成柱状节理岩体,其内部富含多组节理切割面及微裂隙,在开挖前紧密咬合,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质;但开挖后易错动滑移,力学性质迅速劣化,具有显著的卸荷松弛特性。本文采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卸荷力学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单一柱状节理通过法向卸荷试验
学位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完善,高等级宽幅公路逐渐向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展。然而,在沥青路面吸热与全球气候升高的影响下,路基底部多年冻土温度会迅速升高,路基将会出现热融沉陷等一系列病害,这给宽幅冻土路堤的稳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通风管路基作为一种主动降温的路基结构,能降低路基多年冻土地温、抬升路基人为上限,现在已经被青藏铁路广泛采用。传统的通风管因为埋设方式受地形限制较大,通风效果差,管口容易被风砂堵
学位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生长和生产力。磷(P),作为第二重要的植物营养元素,能够调节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因此,研究气候变化下作物磷吸收和土壤磷动态对明确气候变化下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然而,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以及相关微生物机制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探究气候变化对东北黑土区主要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根际土壤磷组分
学位
近年来,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浪潮中,大量需要由人类完成的工作正在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机器的智能提升到接近普通人类的处理水平,使得机器能够处理人类经常完成的简单到复杂的任务。人脑被认为是目前最强大的智能体,具有极高的空间结构复杂度和运行效率。受生物脑科学研究的启发,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被提出并且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例如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图像增强、图像
学位
带状电子注行波管作为一类新型的毫米波、太赫兹功率源,其具备高功率、宽带宽等优点,在雷达、卫星通信、高精度成像、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关研究是目前国际上真空电子学的前沿课题。然而,由于带状电子注聚焦较为困难,带状电子注行波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为此,本文针对带状电子注的形成和聚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体化PCM(IPCM,integrated pe
学位
山地生物多样性格局是多种生态过程和进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系统发育(进化历史)信息和功能性状整合到群落生态学研究中,为探讨群落构建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土壤动物作为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拔梯度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生态过程变化趋势。本研究以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且具备典型植被垂直自然带的山地——长白山为研究区域,选择研究土壤动物地理分布
学位
在实际岩石工程中,节理岩体的破坏很多都是沿节理面破坏的,并且充填岩石节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导致岩体强度、变形等力学效应远低于岩石本身,因此研究充填岩石节理的抗剪强度、破坏情况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充填岩石节理室内直剪试验与节理面破坏特征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制备具有Barton第5~10条标准剖面线形貌特征的水泥浆类岩石节理试件,采用石英砂作为充填介质,设置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地区,将修建越来越多的高风险隧道。由于受特殊地形环境条件、地质勘察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隧道施工初期往往难以全面了解该地区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在岩溶地区,充满了断层、溶洞、破碎带和其他不良地质体,突水、突泥、岩爆等隧道工程地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工程建设的安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提前预报前方地质灾害的
学位
松嫩平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盐碱土分布区之一。本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的发展势必对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土壤改良作为减轻土壤盐碱化,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科学认识松嫩平原土壤的盐碱化特征为前提,研究不同方法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并提出合理的技术措施,对促进本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治理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野外调查,对松嫩平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