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科楠属植物(Phoebe Nees)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约94种。《中国植物志》中记载,楠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共34种3变种,是我国传统的珍贵树种,素有“木中金子”的美誉。本属植物多为高大的常绿乔木,因其树形优美、分枝点较高、病虫害较少、文化寓意深厚而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园林绿化;木材坚硬、结构细致、不容易结构开裂伴有奇异香型,是建筑、家具、装潢的优良木材,中外驰名的“楠木”即为本属植物。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是楠属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应用大省。楠属植物在湖北全省均有分布,分布种类在恩施、长阳等地区最为丰富,人工种植主要分布于荆州、宜昌等平原地区,野生资源则多见于温暖湿润的沟谷地带,一般在以壳斗科植物为建群种的天然温带常绿阔叶里林中作为伴生种零星分布。由于有些楠属植物的外部形态相近或相似,在应用和识别过程中比较混乱,常常会有误定现象的发生。鉴于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及生态价值,准确且快速判断楠属植物的品种,挖掘楠属植物的园林应用潜力,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园林市场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次研究以前人对樟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为基础,在查阅大量文献、多次实地调查之后,对湖北省5种主要楠属植物的叶片形态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比较;对其高光谱特征进行比较,并建立相应的数学判别模型,利用该判别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对其种类进行判别。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对于植物的形态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形态性状方面,通过对湖北省5种主要的楠属植物叶片进行形态学上的比较和测量,将一些重要的形态特征转化为直观的数据统计,并对于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楠属植物的叶片具有较大的形态差异,但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准确的描述。植物叶片进行叶形扫描后,对得到的长度、宽度、叶面积、叶基角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5种楠属植物种与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紫楠与其他四种差异极大,从叶片形状及大小便可很容易的进行区分:而闽楠和桢楠形态较为相似,仅凭借叶片形状、大小、叶片表皮毛附着情况很难区分,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加以细致区分。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楠属植物的叶表皮结构,结果表明:下表皮的结构要比上表皮更加复杂,气孔的分布、表皮细胞的形态均不相同。5种楠属植物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且上表皮有蜡质层存在,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在细胞的厚度、蜡质层的厚度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紫楠叶片表层有明显的蜡质层的存在,蜡质层下面有一层圆柱型的细胞整齐的排列,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严重。下表皮细胞不规则排列。白楠和桢楠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则并不明显,且栅栏组织的长度较短。由于不同的植物其内在分子结构及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在红外光谱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相应特征。近年来,高光谱技术在植物分类上的广泛应用,成为植物品种鉴定的新兴手段,特别是对于一些形态特征相似或相近的物种,以测谱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等特点的高光谱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植物之间从形态上不容易识别的问题。通过对湖北省5种楠属植物之间的光谱提取,运用逐步判别的方法筛选出特征波段,结果表明:5种楠属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波段主要集中在300nm-1100nm之间。在波长530nm-580nm之间会出现一个“红峰”,反射波峰值的大小顺序为白楠>闽楠>桢楠>浙江楠>紫楠。结合Fisher线性判别方法,构建出楠属植物品种的判别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能够将这5种楠属植物较为准确的区分开来。这也为快速进行楠属植物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法。楠属植物作为我国传统优良树种,四季常绿,树型优美,特别是由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已经受到相关从业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现代园林建设中理想的树种。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幼苗易于成活,养护成本较低,可以用作经济林的栽培树种之一;木材材质纹理细腻,材质较好,不易变形,耐腐抗虫,是家具、建筑良好的材料。综上所述,楠属植物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更兼具一定的科研及资源保护价值,适合广泛进行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