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的临床特征及支气管镜干预治疗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的临床特征,探讨经支气管镜干预治疗后的疗效及发生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18年6月通过临床症状、相关影像学及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的气道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病例,且住院和门诊病例系统病例完整的患者。收集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ECOG评分、气管狭窄长度、气管狭窄程度、气管狭窄类型等情况,分析符合标准患者的临床特征;统计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治愈率及再狭窄发生率;对发生再狭窄患者,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影响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入选气道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病例44例,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1.70?11.31)岁。其中,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患者17例,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患者27例。呼吸困难是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27例(61.36%),其他包括咳嗽咳痰8例(18.18%)、喘鸣5例(11.36%)、声音嘶哑4例(9.10%)。对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及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原因、ECOG评分、气管狭窄长度、气管狭窄程度、气管狭窄类型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原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气管插管的重要原因(χ2=7.190,P=0.007),而气管切开的原因则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χ2=7.362,P=0.007)。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患者ECOG评分分布不同(χ2=8.210,P=0.042)。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后发生气管狭窄平均时间分别为(2.82?2.90)月,(9.65?14.24)月,气管切开发生狭窄的时间显著长于气管插管(t=-2.412,P=0.022)。44例患者中,应用球囊扩张术治疗6例(13.6%),球囊扩张术联合高频电治疗26例(59.1%),球囊扩张术联合激光治疗5例(11.4%),球囊扩张术联合冷冻治疗7例(15.9%),44例患者共接受224次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其中,气管插管后狭窄治愈8例(47.06%),气管切开后狭窄治愈16例(59.26%),总治愈24例(54.54%)。气管插管后再狭窄发生9例(52.94%),气管切开后再狭窄发生11例(40.74%),再狭窄共发生20例(45.46%)。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对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患者ECOG评分、年龄、基础疾病、BMI、气道狭窄长度、气道狭窄程度、气道狭窄类型、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时间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是发生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两者临床特征有所区别,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的治愈率并不高,易发生中心气道再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是引起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背景:  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代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期。肌少症(sarcopenia),与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进展及其预后都有密切关联,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肌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发病机制、靶向治疗仍需待进一步探索。前期实验应用qPCR检测到在肌少症骨骼肌中miRNA表达情况,同时明确miRNA与lncRNA的关系。进一步需明确lncRNA对骨骼肌萎缩肌细胞
学位
目的:探讨绝经后乳腺癌术后病人辅助内分泌治疗在真实世界诊疗环境下的治疗情况,并对不同治疗药物进行药效经济学评价。  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4年3月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普外科、肿瘤科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术后病人共291例。记录收集病人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完整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确诊时年龄、病理组织学分级、术后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Her-2表达状态、有无脉管癌栓侵犯、K
甲状腺滤泡状癌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的实体性肿瘤,并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特点。我们选择甲状腺滤泡状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二代高通量测序检测,发现唾液酸转移酶(ST)家族中ST6GAL2的表达量特异性升高。进一步的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了ST6GAL2对甲状腺滤泡状癌能够促进其肿瘤生物学行为发展,并且是通过激活Hippo信号通路实现的。白藜芦醇是葡萄藤根茎中的一种提取物,多种研究表明它在许多肿瘤中展现出抑
目的:探讨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孕期不同血压水平对妊娠结局及胎儿的影响,为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患者的诊治和管理提供参考,指导临床干预。  方法:统计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病房分娩的148例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孕妇临床资料,总体分析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依据孕期平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分为A组(≤140/90mmHg,严格血压控制组)、B组(141-159/9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导致全球老年人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我国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脑卒中因为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是导致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慢性脑动脉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病因,导致了15%-25%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因此对于慢性脑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关键。既往对于慢性脑动脉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