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的临床特征,探讨经支气管镜干预治疗后的疗效及发生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18年6月通过临床症状、相关影像学及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的气道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病例,且住院和门诊病例系统病例完整的患者。收集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ECOG评分、气管狭窄长度、气管狭窄程度、气管狭窄类型等情况,分析符合标准患者的临床特征;统计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治愈率及再狭窄发生率;对发生再狭窄患者,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影响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入选气道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病例44例,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1.70?11.31)岁。其中,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患者17例,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患者27例。呼吸困难是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27例(61.36%),其他包括咳嗽咳痰8例(18.18%)、喘鸣5例(11.36%)、声音嘶哑4例(9.10%)。对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及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原因、ECOG评分、气管狭窄长度、气管狭窄程度、气管狭窄类型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原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气管插管的重要原因(χ2=7.190,P=0.007),而气管切开的原因则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χ2=7.362,P=0.007)。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患者ECOG评分分布不同(χ2=8.210,P=0.042)。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后发生气管狭窄平均时间分别为(2.82?2.90)月,(9.65?14.24)月,气管切开发生狭窄的时间显著长于气管插管(t=-2.412,P=0.022)。44例患者中,应用球囊扩张术治疗6例(13.6%),球囊扩张术联合高频电治疗26例(59.1%),球囊扩张术联合激光治疗5例(11.4%),球囊扩张术联合冷冻治疗7例(15.9%),44例患者共接受224次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其中,气管插管后狭窄治愈8例(47.06%),气管切开后狭窄治愈16例(59.26%),总治愈24例(54.54%)。气管插管后再狭窄发生9例(52.94%),气管切开后再狭窄发生11例(40.74%),再狭窄共发生20例(45.46%)。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对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患者ECOG评分、年龄、基础疾病、BMI、气道狭窄长度、气道狭窄程度、气道狭窄类型、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时间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是发生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两者临床特征有所区别,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的治愈率并不高,易发生中心气道再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是引起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18年6月通过临床症状、相关影像学及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的气道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病例,且住院和门诊病例系统病例完整的患者。收集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ECOG评分、气管狭窄长度、气管狭窄程度、气管狭窄类型等情况,分析符合标准患者的临床特征;统计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的治愈率及再狭窄发生率;对发生再狭窄患者,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影响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入选气道损伤后新发的中心气道狭窄病例44例,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1.70?11.31)岁。其中,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患者17例,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患者27例。呼吸困难是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27例(61.36%),其他包括咳嗽咳痰8例(18.18%)、喘鸣5例(11.36%)、声音嘶哑4例(9.10%)。对气管插管后气管狭窄及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患者年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原因、ECOG评分、气管狭窄长度、气管狭窄程度、气管狭窄类型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原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气管插管的重要原因(χ2=7.190,P=0.007),而气管切开的原因则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χ2=7.362,P=0.007)。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患者ECOG评分分布不同(χ2=8.210,P=0.042)。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后发生气管狭窄平均时间分别为(2.82?2.90)月,(9.65?14.24)月,气管切开发生狭窄的时间显著长于气管插管(t=-2.412,P=0.022)。44例患者中,应用球囊扩张术治疗6例(13.6%),球囊扩张术联合高频电治疗26例(59.1%),球囊扩张术联合激光治疗5例(11.4%),球囊扩张术联合冷冻治疗7例(15.9%),44例患者共接受224次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其中,气管插管后狭窄治愈8例(47.06%),气管切开后狭窄治愈16例(59.26%),总治愈24例(54.54%)。气管插管后再狭窄发生9例(52.94%),气管切开后再狭窄发生11例(40.74%),再狭窄共发生20例(45.46%)。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对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患者ECOG评分、年龄、基础疾病、BMI、气道狭窄长度、气道狭窄程度、气道狭窄类型、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时间及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是发生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两者临床特征有所区别,损伤性中心气道狭窄的治愈率并不高,易发生中心气道再狭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次数是引起损伤性中心气道再狭窄的危险因素。